濮阳华龙区人大:以基层人大“微创新”推动社会治理“高效能”

时间:2025-03-13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宋向乐)赶着居民吃完晚饭、休息散步的时间,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大庆路街道赵村社区公园的议事亭里,一场关于筹建电动自行车遮雨充电棚的讨论展开了。这是人民日报报道华龙区人大创新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一个场景,也是华龙区人大发挥制度优势,推动基层高效能治理的缩影。近年来,华龙区人大紧扣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工作主线,通过机制激活力、代表赋能添助力和多元共治聚合力,积极探索基层人大推动基层社会高效能治理新路径。

  机制创新,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活力

  华龙区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 “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在九个街道办事处建立居民议事会,指导村居开展村居民生实事票决工作,构建起 “区 — 乡(办) — 村(居)” 三级联动网络。在大庆办赵村社区,“亭中议事” 已成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常态化平台,大到集体经济分配,小到社区绿化维护,群众均可通过 “提议 — 协商 — 表决 — 监督” 全流程参与决策。2024年,召开居民议事会议22次,票决产生民生实事项目52个,涵盖老旧小区改造、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群众满意度达 95% 以上。这种 “民事民提、民事民决” 的模式,真正实现了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街道”。

  代表赋能,为基层社会治理添助力

  连续三年创新开展“双联双动一助力”活动, 以代表履职“小切口”融入社会治理“大主题”。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推动人大代表联络站与各级信访接待站联动,设立“双站联动日”,组织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全区各级信访接待站开展工作,将代表的触角延伸至基层,听群众之声音、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困,真正打造成为宣传政策的“广播站”、掌握民意的“观察哨”、解决问题的“催化剂”、化解矛盾的“解压阀”。深化“两代表一委员”社会帮扶新模式,选派51名优秀企业界人大代表与相对困难户“1+1”精准帮扶,确保农村群众增收脱贫,稳定脱贫、致富脱贫,助力乡村振兴。该项工作被省人大评为出彩工作。创新设立 “家事服务工作室”“代表调解室” 等特色平台,人大代表张俊娟创建的 "家事服务工作室",采用 "律师 + 心理咨询师" 双师模式,通过《俊娟来普法》直播栏目,线上线下服务群众 3000 余人次,有效预防化解家庭矛盾。

  多元共治,凝聚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打造 "代表联络站 +" 模式,将代表履职与党群服务中心、矛盾调解中心、志愿服务站深度融合,创新开展“人大代表进格、群众幸福满格”活动。健全吸纳民意、汇聚民智工作机制,打造“站点问政”“板凳议事”“议事亭”等特色品牌,做到人大工作与基层治理同向发力、同题共答。持续推进国家机关进站工作,制定28条下沉业务清单,完善进站意见建议征集、督办机制,39个国家机关进站开展活动,128个问题得到有效推进和解决,畅通了代表履职与国家机关履职的沟通途径,实现了民意与履职的双向奔赴,工作经验被全国人大《联络动态》刊发推广,被评为全市人大出彩工作,并成功入选濮阳市委深改办2024年改革创新实践案例。联合检察院开展专项监督,推动 13 家养老机构完成消防设施升级和食品安全整改。通过 "人大 + 检察" 监督模式,建立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 "双向衔接" 机制,在生态环境、特殊群体保护等 14 个重点领域形成治理合力。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让人民群众在高效能社会治理中收获更多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华龙区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杨理宏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