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何小鹏:飞行汽车要来了,需加快构建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
时间:2025-03-07 来源: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金艾琳 郭丁然
2025年全国两会拉开帷幕,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鹏汽车董事长、CEO何小鹏聚焦人形机器人、低速无人驾驶、智能驾驶保险、低空经济等领域提交建议,通过渐进式政策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为科技领域“稳中求进”发展提供行业视角的参考。
【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
2025年春晚舞台上,人形机器人凭借惊艳的表现迅速走红,引发全球广泛关注与热议。作为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集大成者,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技术的战略性融合领域。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关键技术研发不断取得突破,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应用场景逐渐明晰。此外,还有众多知名企业纷纷入局,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按下“加速键”。
小鹏汽车在机器人领域的研发已超过五年。基于对通用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深入研究,何小鹏认为,机器人可分为五个智能等级:L1级(完全由人控制)、L2级(基础辅助智能)、L3级(具身智能和训练监督)、L4级(自成长智能)和L5级(完全自主智能)。
具体而言,在L1级,机器人完全依赖人类操控,不具备任何自主决策能力,类似于遥控赛车。随着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进入L2级,能够执行基本的预编程动作并保持稳定,但仍需持续的人工监督,如双足机器人、工业机械臂和扫地机器人等。
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正朝着L3级迈进,这一阶段的机器人能够在大量场景中独立运行,但在复杂情况下仍需人工监督。何小鹏预计,到2026年,具备L3初阶能力的人形机器人将进入适度规模的商业化量产阶段。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机器人进入L4级,能够执行广泛的复杂适应性和协作性任务,并在最少的人工监督下运行。最终,机器人将达到L5级,即通用人工智能或超级人工智能阶段,展现出与人类相当甚至超越人类的能力,在法规和机器人法则下完全自主运行。
随着人形机器人从“动起来”到真正“用起来”的跨越式发展,其应用领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甚至在未来5到20年,有望成为与新能源汽车具备同样潜力的巨大赛道。何小鹏认为,在此过程中,应借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早期的市场培育和推广经验,通过市场推广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加速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培育和需求潜力的释放。据此,何小鹏建议,可针对当前智能化程度高、AI能力强且具有较高端价值的L3级别人形机器人,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加速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普及和规模化增长。
【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护航智能驾驶发展】
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推动智能驾驶技术从辅助驾驶向完全自动驾驶迈进。
然而,这一技术变革对智能驾驶保险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根据太平再保险公司的数据显示,目前行业整体的智能驾驶使用率不足5%。这一现象的背后,揭示了智能驾驶保险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方面,驾驶主体由“人”向“自动驾驶系统”转换,但适配的保险产品空白,责任认定模糊,使得驾驶员对于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带来的事故赔偿责任认定心存疑虑,阻碍了智能驾驶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保险公司面临保险精算模型重构、风险评估难度增加和费率制定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何小鹏认为: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应完善事故责任认定体系,进一步加快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法》修订工作,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在事故责任中的划分原则,制定具体的事故责任认定边界与统一标准,以避免责任认定的模糊与争议。
此外,建议出台针对智能驾驶保险的具体指引、技术标准等部门规章和行业标准,为保险公司、车企等相关主体开展智能驾驶保险业务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导和依据,从而规范智能驾驶保险业务的发展,让大家都有保障敢于智驾,实现智驾平权。
二是,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通过紧密合作和数据共享,充分考虑不同技术路线下的风险特点,开发出与智能驾驶实际风险相契合的保险产品,合理确定保险费率和保障范围,把智能驾驶保险和车险结合起来,切实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从而进一步释放市场需求。
【加快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
在智能驾驶领域不断寻求突破的同时,飞行汽车作为未来立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
全球范围内,包括小鹏汇天在内的多家企业已经推出低空飞行产品并开展试飞,且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国内政策层面,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也正在有序推进。因此,面对技术标准的差异化、加速形成的国际规则等带来的新挑战,构建eVTOL航空器驾驶员资质认证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何小鹏认为,民航局应尽快开展相关研究,补充完善现有驾驶员管理相关的规章和程序,为航空器的安全、顺利运行做好前期准备。
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建立新型eVTOL航空器驾驶员分类分级认证体系,在现有的执照中增加eVTOL航空器的驾照类别等级;第二,制定传统航空器飞行员转成新型eVTOL航空器的培训要求,保障新航空器运营所需驾驶员供应;第三,完善新型eVTOL航空器模拟机、训练器的鉴定标准,为飞行员训练提供技术设备、设施保证。同时,鼓励采用AI、飞行控制、仿真等技术提升模拟机的智能化和仿真度,缩短驾驶员的培训时间和成本。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