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人大:织密法治经纬 奏响草原欢歌
时间:2025-02-26 来源:《中国人大》杂志2025年第3期
2024年10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第八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宣布,内蒙古包头市入选“自然城市”,草原钢城再次迎来绿色转型的“高光时刻”。
北有阴山绿,南有湿地清,中有万亩草原……绿色已然化作包头城市发展最亮丽的底色。包头的美丽蜕变,离不开法治护航。近年来,包头市人大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强化生态环保领域立法、监督、代表等各项工作,助力绿色发展,彰显人大担当。
扎牢生态保护“法治网”
芦荡摇曳、湖光潋滟、群鸟翔集……被誉为“塞外西湖”的南海子湿地是我国纬度最高的黄河湿地,犹如一颗璀璨的珍珠,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与现在美景不同,这里曾因工业污水排放而遭到破坏。2008年,《包头市南海子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颁布施行,南海子湿地保护工作从此有法可依。条例实施以来,相关部门拆除违章建筑、加强湿地巡护,保护区面积由1558公顷增加至1664公顷,湖泊面积由333公顷增加至713公顷,湿地鸟类由77种增加至242种。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修改,以更加完善的制度守护湿地之美。
这只是包头以高质量立法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缩影。
突出地方特色,创新性地将核心保护区面积和用地示意图列入赛汗塔拉城中草原保护条例;修改禁牧休牧条例,促进草原生态休养生息;统筹协调城乡空间布局,在全国率先制定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条例;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建筑垃圾管理、再生水管理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小切口”立法;加强区域人大协同立法,有序开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立法调研……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性法规14件,占现行有效的44件地方性法规的31.8%。“法治网”日益严密,“美丽大合唱”更加嘹亮。
打出精准监督“组合拳”
在北方稀土冶炼分公司的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利用稀土分离生产过程中的废水资源化循环生产的氨肥。通过技术改造,该企业已经实现废水零排放。
包头位于黄河“几”字弯的正上方,黄河过境220公里,滋养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在黄河保护法执法检查中,市人大常委会重点检查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情况,督促政府部门做好工业废水治理。目前,全市稀土企业均完成了废水资源化利用。
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增强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续多年对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等领域的生态法律法规开展执法检查,通过上下联动、联合媒体问政、明察暗访等方式,推动解决百姓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每年听取审议市政府年度环境状况和环保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强化审议意见跟踪督办,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2022年8月,结合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现场“三网”直播,监督过程“全民可见”。
从审议报告到执法检查,再到集体视察、专题询问,一系列监督“组合拳”奔着问题去、追着问题查、盯着问题改,市人大常委会以刚性监督助推绿美生态建设实现新跃升。
共绘塞外筑绿“新画卷”
在生态环境保护一线,始终活跃着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的身影。
怀揣着“绿色梦”,市人大代表张强放弃在外高薪职务,回到包头投身绿化事业。他所在的公司承担生态造林面积超4000公顷。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人大代表杨立耀领衔提出“关于制定《包头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的议案”。2024年修改的《包头市水资源管理条例》充分吸纳代表意见,明确坚持节水优先原则。
向“绿”履职,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借助基层立法联系点将生态立法的“触角”延伸至群众身边,让法规制定更顺民意。组织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为筑牢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走基层、广调研”。绿色矿山建设、农村环境治理、污水处理等绿色发展的“金点子”,转化为常委会立法、监督项目,成为生态强市建设的有力举措。
“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政治责任,积极履职尽责,厚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推动包头加快走出老工业基地创新发展的新路子。”包头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董欣悦如是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