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宁人大:“五常”机制推动代表联络站运行常态长效

时间:2025-02-06  来源:浙江人大网

  近年来,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把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高效能运行“站室点”作为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的重要举措,推动站门常开、代表常在、群众常来、活动常有、实事常办。

  一是推动站门常开、接地气。在“建”上下功夫,以“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将“站室点”建设为全天候的民意窗口。坚持“群众在哪里,站室点就建在哪里”,建设12个代表联络站、124个代表联络室和148个代表联系点等一批贴近群众的“站室点”,注重与政务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融合共建,推行“流动”代表联络站室,拉近与群众的距离。镇人大主席、人大街道工委主任是站室点建设运行第一责任人,落实专职联络员具体负责站室点的运行与管理,通过融合共建共享共管实现“站门”常态化开放。

  二是推动代表常在、察民情。在“联”上接地气,依托“线上+线下”,代表进站室点全员化,更加方便代表联系群众、群众联络代表的双向联系和互动。健全四级人大代表全员进驻站室点制度,全市1081名四级人大代表和385名街道居民议事会成员编入284个站室点。实行“周接待、月主题、季交流、年述职”,代表纷纷“进站”“入室”“访点”。2024年,开展活动1940次,参与代表4824人次,接待选民群众6125人次。做实“代表亮身份”,推行代表码“三进三亮”,所有站室点公开代表码,“一码直达”让代表与群众联系更密切,反映民情、服务民生、回应民意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

  三是推动群众常来、诉民意。在“听”上出实招,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畅通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工作机制,推动站室点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中。针对群众对站室点了解不够、来访积极性不高等,引导代表既定期“坐堂接诊”,又主动“出门问诊”,推行“代表有约”,定期约见“三长两官”(镇长、局长、市长,法官、检察官),选择事关群众利益的事项,与选民群众共同召开座谈会、听证会、议事会等,开展“圆桌会议”“板凳议事”,让群众走进站室点反映民情、表达民意、参与协商,感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魅力。

  四是推动活动常有、聚民智。在“活动”上勇创新,坚持“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丰富活动内容形式,推动代表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按照“规定事项+民生关切”统筹编制市人大常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国家机关业务下沉清单80项,定事定站定时进站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开展进站活动249次,市委书记、市长等市党政领导进站34人次,受理问题1029个,当场答复680个,交办并解决349个。

  五是推动实事常办、惠民生。在“用”上求突破,号准群众脉搏,回应群众关切,健全民情处理分析转化机制,合力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站室点从“有形”转向“有效”。依托人大云平台和“民情直通车”,对站室点收集的意见建议实行分级负责、分级交办、分级督查、分类处理。市、镇(街道)人大常态开展民情分析,梳理整合民意,进一步畅通“民情—民意—民智—民生”的转化通道,年内形成民情分析专报125期,推动政府开展农业生态治理、住宅小区公共收益管理等专项行动,改善学生膳食、关爱特殊儿童等建议转化、列入民生实事项目。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