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读报告 | 袁金星:夯实河南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四点建议
时间:2025-01-20 来源:顶端新闻
编者按: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分享2024年河南出彩“成绩单”,展望2025年发展“新蓝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了哪些河南力量?顶端新闻中原策推出《社科专家读报告》专题,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本期聚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邀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袁金星进行解读。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袁金星
省政府工作报告围绕河南2025年发展目标,提出重点抓好十个方面的工作,其中明确提出要“更大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是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创新价值的创造者,也是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的直接推动者。只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强化,创新的内生动力才会更加强劲。
近年来,河南不断完善科技政策体系,积聚创新要素配置,深化产学研合作,优化创新环境,持续稳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截至2024年上半年,全省共建设28个创新联合体,培育创新龙头企业116家,“瞪羚”企业454家,认定头雁企业10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9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762家,5家企业进入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可以说,河南企业科技创新的活力、实力在持续提升。但是,企业科技创新引领力和竞争力不强、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在这种背景下,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行具体部署,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有力举措,事关河南发展大局,意义重大。
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逻辑背景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规律使然。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最具备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特征和条件。
首先,企业最本质的特征就是从事创新活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才能赢得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
其次,企业是市场需求最敏锐最精确的“捕手”。企业一端连着需求,一端连着供应,时刻都要考虑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和商业化推广,让创新离需求更近、离实用更近、离产业更近,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企业自身就是资源配置的主体。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优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知识等创新要素配置的过程。因此,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大势所趋。进入新时代以来,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汇聚,企业日益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2023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投入达到77.7%,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技术合同及成交额占全国总额比重约为93.8%,成为技术输出的主体;企业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总量达到70%左右,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与此同时,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已增长至40多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48万家等,这些都表明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已经上升到新高度。
基于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作出了系统部署,二十届中央深改委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再次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等,体现了党中央对科技创新规律趋势的准确研判,是面向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是形势所迫。科技创新是全球竞争博弈的主战场,而高科技企业特别是领军企业由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国与国竞争中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收缩、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和大国博弈加剧。
与此同时,我国进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首要任务,面对严峻的外部环境,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企业在创新决策、人才集聚、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涌现出更多像华为、比亚迪、京东方等一样的领军企业,带领无数创新型企业加快崛起,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推动我国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行稳致远。
二、不断夯实河南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建议
(一)加快构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
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实现形式,也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塑造发展新动能、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一是强化领军企业的主导地位。要赋予中信重工、宇通客车、许继集团、多氟多公司、平煤神马、汉威科技等领军企业负责人更多的资源调配权、产业联盟建设权、产业标准制定话语权,激励企业聚焦国家和河南发展战略重要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产业创新需求,发挥其科技创新出题人、答题人和阅卷人的作用,引导产学研等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和科研成果的贯通式转化。
二是支持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创新联合体。要进一步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支持领军、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投融资机构等共同建设产业创新研究院,服务行业创新发展;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联合优势高校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提升企业源头创新能力。
三是健全产学研合作的利益分配机制。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兼顾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利益诉求,充分考虑创新的贡献率,明确界定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责、权、利,探索通过成果权益分享等方式合理分配创新成果,切实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加快塑造大中小企业高效协同的创新格局
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机制,是释放大企业创新活力、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潜力、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一是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企业+联盟”协同创新中心。链主企业往往是产业创新发展的领航者,要结合全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情况,引导7大产业集群及28条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支持围绕发展需求建立创新联盟,向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创新资源,为高校、院所、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牵引和转化支持,共同构建创新协同、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
二是推动中小企业成为创新生力军。继续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扶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性,支持其在细分领域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成为专精特新的创新主体。
三是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要建立完善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合作机制,创建共享平台和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对接和大中小微企业之间的业务协作、资源共享和系统集成,形成良好的产业链知识技术流动机制,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三)加快以场景创新构建企业为主体的成果转化机制
进入数字化时代,场景创新打破了先研发、后转化的线性创新传统范式,企业主导的应用场景驱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幅提升,成为夯实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新途径。
一是开展“科技创新+场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围绕河南7大产业集群、28条产业链,聚焦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支持国家高新区等挖掘和构建多元化应用场景,发布重大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开展成果转化“场景驱动”行动,加快高校、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在企业转移转化,加速产学研融合进程。
二是健全产学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全面推开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激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积极性;制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对企业科技人员给予股权奖励;在科技人才评价中,把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作为主要依据,特别是建议高校院所内部考核中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人员实行单列考核。
三是完善科技成果对接服务机制。实施河南省概念验证计划,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共同体”,加大对校地、校企合作的奖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源动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四)加快推动企业成为人才“引育用留”的主体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关键是人才。
一是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和企业人才使用体系的深度融合。要充分发挥企业在引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成长等方面的场景优势,加强校企衔接,通过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多种方式,以及学术导师+产业导师的“双师”制,推进产学研人才融通发展。
二是注重发挥企业家的重要作用。建议加强对河南企业家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将培养企业家队伍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加强对企业家的战略引导和服务,吸收更多企业家参与科技创新政策、规划、计划、标准制定和立项评估等工作,支持企业家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
三是畅通创新人才流通渠道。要着力打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人才流通渠道,大力支持科研人员“下海”创业,真正把出台的配套政策落实到位。
编辑:李恒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