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专家读报告 | 王新涛:把握关键环节,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时间:2025-01-19  来源:顶端新闻

  编者按:

  1月18日上午,河南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省长王凯作政府工作报告,分享2024年河南出彩“成绩单”,展望2025年发展“新蓝图”。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政府工作报告中传递了哪些河南力量?顶端新闻中原策推出《社科专家读报告》专题,凝心聚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

  本期聚焦“新型城镇化”,邀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新涛进行解读。

  顶端新闻特约专家 王新涛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在这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大力度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南打好新型城镇化牌重要指示的具体实践,是深刻把握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的必然选择,是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巨大内需潜力的客观要求,也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强劲动力的必由之路。

  2025年,按照省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要求,更大力度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要突出抓好四个方面:

  一、以加快一体发展为关键,提升郑州都市圈能级

  都市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近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人口、产业、要素加快向都市圈集聚,都市圈已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的新型城镇化空间载体组合链条更加完善。

  郑州都市圈的建设,要站位服务中部地区崛起,放眼支撑中原城市群发展,以加快一体化、同城化、融合化为路径来推进高质量发展。

  首先,推进郑州市域一体化。按照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要求,围绕当好国家队、提升国际化,不断优化主城区开发强度和人口密度,优化市域生产、生态、生活空间布局,强化科技创新、高端制造、现代服务、人文交往等能力,着力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和发展能级。

  其次,做强航空港区关键板块。聚焦建设“空中丝绸之路”先导区、国家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原经济区和郑州都市圈核心增长极、现代化国际化世界级物流枢纽、中原特区“五大定位”,编制郑州航空港区新十年规划,加快航空枢纽港、国际陆港等功能片区开发建设,带动河南服务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再次,加快都市圈一体化进程。将中牟新区作为推进郑开同城化的重要支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等产业业态,强化与郑开主城区、与航空港区等功能板块的轨道交通链接,加快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同城配套水平,率先实施社会保障服务同城共享,加快建设成为郑开同城化发展的桥梁。

  此外,更加注重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硬联通”和公共服务“软联通”齐头并进,更加注重推进产业“水平+垂直”复合分工,更加注重相邻区域的面面融合,更加注重具体推进方案的落地实施,不断深化郑汴许协同发展,支持郑开、郑新、郑焦等重点产业带建设,加快漯河、平顶山融入都市圈步伐。

  二、以加强联动合作为导向,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河南新型城镇化取得巨大成就,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质量大幅提高,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城镇化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城乡居民,但是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和国内先进地区相比,无论在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商丘、周口、驻马店、信阳、南阳等地的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需要立足各个区域实际、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以新型城镇化来推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联动、实现区域协调。

  首先,洛阳要发挥好产业、区位、文化、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培育壮大智能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加快沉浸演艺等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建强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联动济源、三门峡加快豫西转型发展。

  其次,南阳要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功能,打造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联动信阳、驻马店构建豫南绿色产业体系。

  再次,支持商丘、周口联动放大交通区位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找准与先进地区产业对接切入点,瞄准产业转移重点承接方向,加大豫东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现建链补链延链强链。

  最后,健全安濮鹤多层次协商机制,加强豫北跨区域合作,打造优秀城市IP形象,吸引各类生产要素流入,推动新型城镇化速度由慢转快,提高区域城镇化增长的质与量。此外,持续推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深化省际毗邻地区合作,加快建设苏信合作产业园。

  三、以提升县城功能为重点,深入推进县域城镇化

  县城是县域的商业、教育和行政服务中心,同时,县城的房价、生活成本又低于地级城市,进城农民在心理上、经济上、情感上都更认同、更倾向于到县城购房、工作、定居。因此,县城逐渐成为承接农业转移人口的主阵地。

  推进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挖掘产粮大县等地区的城镇化潜力,首先,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安全需要,促进县城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环境基础设施提级扩能,增强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就业安家需求和县城居民生产生活需要。

  其次,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产业,培育一批县域经济百强县、经济总量千亿县、财政收入百亿县、城区人口超50万县,推动经济实力突出县、人口总量百万县的县城逐步发展成为中等城市。

  再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四、以建设新型城市为目标,营造高品质城镇空间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镇人口越来越多,基础设施总量相对不足、韧性水平不高的问题更加突出,部分基础设施日益老化、更新需求迫切的问题逐步凸显,再叠加上如何满足人口老龄化需要、如何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等因素,加快开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等行动至关重要。

  首先,积极开展城市更新和安全韧性提升行动,以水电路气信邮、供热、消防、安防、生活垃圾分类等配套设施更新及小区内公共部位维修为重点,扎实推进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有序实施城镇房屋建筑更新改造和加固工程。

  其次,坚持“平急两用”原则,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体系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抓好城市“里子”工程建设,加快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提高城市系统应对风险挑战的总体能力。

  再次,围绕“完善社区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生活环境、推进智能化服务、健全社区治理机制”,从公共服务、便民商业设施、市政配套、公共空间、物业、社区管理等角度,推进完整社区建设。以“一老一小”人群需求为重点,推进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最后,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充分发挥数据的基础资源和创新引擎作用,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丰富普惠数字公共服务,加强城市生命体征监测,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