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大:提高立法工作质效 为新时代首府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时间:2024-12-26 来源:青橙融媒客户端
奋楫笃行,华章日新,又是一年硕果盈枝。站在时间的节点上回望,一幅砥砺前行、实干担当的立法答卷正徐徐铺展。过去一年,呼和浩特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紧扣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决策部署,推进重点领域立法,共制定地方性法规4件,修改废止15件。一批“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法规悄然改变着青城人民的生活,立法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取得明显成效,全过程人民民主在青城大地展现出蓬勃生机。
以高质量立法全方位护航首府高质量发展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文化保护等重点领域,制定多项地方性法规。通过一系列“小切口”立法,不断巩固首府高质量发展的法治基础。
生态文明立法守护亮丽内蒙古——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何才能更好地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依靠制度和法治成为关键。
“两屏四带”是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的晴雨表,更是首府生态“首”起来的地标。市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市委“两屏四带”城市生态空间布局开展立法,制定了《呼和浩特市中心城区环城水带保护条例》《呼和浩特市草原丝绸之路公园文化轴带保护条例》2件“小切口”法规,切实将“四带”保护全部纳入法治轨道,为“美丽青城、草原都市”织起了生态环保制度网。
透水路面、鱼鳞式树穴、下沉式广场……这样的“海绵”设施在呼和浩特市越来越常见。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逐渐形成了“山、城、草、水”一体治理模式,并于2022年6月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城市发展需求,制定了《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对海绵城市规划建设、运营维护、监督管理、法律责任进行规定,保护和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涵养水资源,切实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
呼和浩特市北依大青山,南临黄河湾,黄河呼和浩特段总长102.5公里。市人大常委会立足城乡建设管理,修改水土保持条例,切实保障城市水生态安全;立足增进民生福祉,修改城市供水用水、城市绿化等6件法规,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
历史文化立法赓续中华文脉——
呼和浩特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00多年的建城史给青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如何擦亮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促进文博事业发展是关键一招。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关于打造“博物馆之城”的部署要求,立足首府实际开展深调研,制定出台《呼和浩特市博物馆发展促进条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资金支持、人才激励,为全面提升首府博物馆发展优势提供法治保障。
法规专项清理维护法制统一——
市人大常委会对现行有效地方性法规“回头看”,对现行有效61件法规进行梳理,积极推进黄河流域保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政复议等7个专项法规清理工作,修改废止15件法规,有效破解上位法出台后下位法修改滞后、影响法制统一的问题。
健全立法工作机制 凝聚立法“最大公约数”
市人大常委会遵循“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完善“专班推进、‘双组长制’”等调研起草机制,持续深化“开门立法”,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机制。
落实“专班推进”工作制度。在落实市委部署“四带”、博物馆立法项目上,由市人大常委会牵头成立跨部门立法专班。专班由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人大代表、法学专家组成,合力完成法规起草任务,加强对法规的统筹协调力度,解决法规重点焦点问题。新制定的4件法规立项到自治区批准,9个月完成全部立法工作,提高了立法质量和效率。
全面推进科学立法。在常态化开展立法智库建设,聘请9位立法咨询顾问的基础上,建立与内蒙古大学法学院、内蒙古工业大学法学院合作共建机制,通过创立实践教学基地、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等六大阵地,打造更专业、更权威、更高效的立法智库与平台,推动我市地方立法工作进入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新阶段。
探索区域协同立法机制。市人大常委会打破“行政边界”,既“谋一域”,又“谋全局”。率先牵头开展呼包鄂乌区域协同立法,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作为四市议定的首个协同立法项目,加强与其他三市沟通联系,推进法规修订工作顺利进行。建立呼包鄂乌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建立大气环境质量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开展区域大气污染联合执法等具体措施,为大气污染区域协同治理提供制度支撑。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呼包鄂乌人大法制工作机构联系办法》,共同营造有利于区域发展的法治环境。
推进“开门立法” 开启民意“直通车”
群众的“金点子”何以成为破解立法难题的“金钥匙”?来自基层的“好声音”如何搭载“直通车”,让立法机关“听得见”?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纵深推进“开门立法”,逐步探索出一条由“为民立法”到“由民立法”的实践道路。
基层立法联系点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是感知中国民主“大气象”的“小窗口”。有这样一组数据:2024年,全市共有基层立法联系点30个,其中设置在9个旗县区的乡镇街道的基层立法联系点21个,专业立法联系点9个,征求意见建议300多条。在本年度的履职过程中,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强化民意平台建设,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征询群众“原汁原味”的诉求,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作用,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全周期参与立法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眼下,覆盖全市的30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正将这些关乎首府高质量发展和青城百姓生活福祉的“声音”向上直通,汇聚成一条条精准温暖的法规。
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是法定职责、民主权利,也是现实需要。一年来,市人大常委会聚焦代表工作,着力强化代表主体作用,代表参与立法的深度不断延展。持续强化法制委员会代表小组履职保障,邀请有关代表参与立法调研、审议修改等活动,力求全方位了解委员、代表意见建议,确保立法更加贴近民生、反映民意。
市人大常委会还强化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拓宽立法交流的渠道。坚持把立法中涉及公共利益和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作为协商重点,加强与人民团体、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沟通协商,使人大立法更加符合改革发展需要,更好反映社会关切。
一年砥砺奋进,一度春华秋实。回望过去一年的立法答卷,一场场满载民意的座谈、一项项充满青城辨识度的立法成果,正是市人大常委会紧跟重大部署、紧扣首府特色、紧抓立法质效的生动写照,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的法治动能。新的一年,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顺应人民期盼,坚持将立法项目与改革举措精准衔接,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良法促善治谋发展,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首府新篇章贡献人大智慧与力量。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