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时间:2024-10-16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回望70年前,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70年波澜壮阔、栉风沐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和旺盛的生命力。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在组织上、制度上、形式上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自建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和发展,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展现出显著优势和巨大功效,有效保证了国家治理,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和坚定支持。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亲身感受到农村中学教育在人大制度的推动下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9年我师范毕业后回远襄一中任教,稀缺的教学资源,是那个时代农村中学的真实写照。那时候学校的宿舍是年久的瓦房,特别是冬天,寒风透过窗户的缝隙灌进来,孩子们冻得瑟瑟发抖。学生上学需要自带课桌椅,大小不一、高低不齐的课桌让班级显得非常的凌乱。教学设备更是匮乏,一块黑板、几支粉笔,就是我们教学的全部工具。
然而,随着人大代表们对农村教育问题的关注和呼吁,国家逐步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近年来,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崭新的教学楼、宿舍楼拔地而起,宽敞明亮的教室取代了昔日的破旧瓦房。教室里配备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投影仪等一应俱全。学校还建有标准化的操场、图书馆、实验室,还有高标准的餐厅,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充满了快乐和活力。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也是人大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过去,由于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农村的孩子很难享受到优质的教育。如今,通过人大代表的建议和政府的努力,城市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的政策得以实施,为农村学校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同时,网络教育资源的普及也让农村孩子能够与城市孩子共享优质的课程。除了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的改善,人大制度还在保障农村教师的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大代表们积极为我们农村教师发声,呼吁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如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有了显著提高,各种补贴政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农村教育工作者的关怀。这不仅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也吸引了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在人大制度的关怀下,农村中学的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素质教育的理念在农村学校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学校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得到了重视,各种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孩子们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育工作者,我也曾经遇到过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留守儿童的教育松散、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老大难问题单靠老师很难解决。于是我把这些问题和困难通过人代会提出建议议案,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终促进问题和困难的圆满解决。想到这些,我就充满了信心和勇气。我相信,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坚持不懈地努力,农村中学教育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人大成立70周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历史时刻。作为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我会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有效的作为,努力做“人民意愿的代言人、履行职责的明白人、公益事业的热心人”。将辛劳和汗水挥洒在我热爱的岗位和事业上,用心去教育每一个孩子,用爱去呵护每一颗心灵。我相信,在人大制度的引领下,农村中学教育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农村的孩子们也一定能够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收获美好的未来!(柘城县远襄镇一中教师、县人大代表 李敏)
编辑:席茜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
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