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永远在路上

时间:2024-10-1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2022年6月,当选息县曹黄林镇人大主席后,我既感到无上光荣,更体会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时大家眼中的我,履职的积极性更高了,但实际上更多的是焦虑:生怕干不好,怕干砸了,着急!

  究竟怎么样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基层人大工作者?

  带着问号,我踏上了履职之路,希望在途中找到答案。

  记得第一次参加县人代会,在佩戴代表证的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戴在胸前的不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扛在肩上的沉甸甸的责任。在我的心里,既感受到了这份为人民服务的光荣,又感受到了“本领恐慌”。

  从那时起,熟悉程序,熟悉法条,总结规律,熟悉履职……我从各个渠道找来大量有关人大制度和代表履职的书籍,进行“填鸭式充电”。认真学习宪法、代表法等法律法规,认真阅读《怎样当人大代表》《人大代表执行职务知识读本》《新时代人大代表履职手册》和《人大代表议案建议这样写》等书籍,并通过河南人大、信阳人大微信公众号,《中国人大》《人民代表报》和《人大论坛》等报纸杂志了解各级人大工作动态、工作程序和议事规则,聚焦群众关心关切的问题,在研读的过程中将重点的地方标出来。为尽快熟悉履职环境,不管是培训、调研、视察、座谈,还是列席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等召开的会议,只要接到通知,我都会积极参加,以免错过学习机会。

  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那么作为一名基层人大工作者,该如何去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坐在办公室里看到的都是问题,走出去就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山河大地就是校园,群众老乡都是教员。我充分利用周末、晚间、节假日开展错时走访,并将走访过程中群众反映的问题、遇到的纠纷、亟待解决的诉求如实详细记录。同时,我还请代表团里的连任老代表给自己介绍履职经验,从他们的履职经历中找出应注意的细节和要把握的关键环节。以解决基层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出发点,我们尝试在全镇21个中心网格设立“小板凳民主会”,每个网格辐射6到8户农户,形成“网格长—网格员—人大代表—农户”的基层组织联系服务架构,通过“小板凳”这种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崭新便捷形式,搭建起“说问题、诉烦恼、表诉求、提建议”的基层“民主之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主不是装饰品,不是用来做摆设的,而是要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我们经过反复的实践探索,“代表民主选举”“大事民主决策”“小事民主管理”“私事民主协商”“成效民主监督”五大民主形成工作闭环,“小板凳民主会”的实践品牌也越擦越亮,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落地生根,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开启了人大代表深度参与社会治理的新格局。中国人大网、全国人大常委会《联络动态》、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信阳日报》先后对“小板凳民主会”经验做法,进行了集中宣传报道。曹黄林镇先后被授予河南省优秀星级人大联络站、河南省省级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信阳市人大常委会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我本人也连续两年荣获“全县先进人大工作者”称号。

  在履职基层人大工作者的过程中,我的思维也从封闭狭隘到豁然开阔,视野从单纯的业务工作到关注民生,特别是“小板凳民主会”的落地生根,使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大工作者的使命感和成就感,更加增强了当好人大代表,干好本职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到今天,我认为自己从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走上了为民履职的舞台,精神境界从平淡安逸的本职意识,慢慢地转化为社会责任、奉献意识。

  回到最初的问题,怎么才能当好一名合格的基层人大代表?

  实话实说,我仍还在寻找答案。

  学习,永远在路上。(息县曹黄林镇人大代表 、息县曹黄林镇人大主席  段亮)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