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西安人大:代表工作有活力 人大工作有张力
时间:2024-10-14 来源:人民代表报
1954年9月第一部宪法颁布,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国家根本政治制度正式建立。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应经济社会的要求日臻成熟,被誉为“中国之制”的伟大创造和“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徐徐展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陕西省西安市发展的历史画卷,代表工作就是厚重底色中的最灵动的色彩。
“党委工作重心推进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
2005年,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央9号文件),被认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件,是当时一个时期做好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献。
为落实党中央9号文件关于“支持、规范和保证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要求,自2005年开始,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紧张有序地进行筹划,于当年就开启了市人大代表一年一度的集中培训模式,之后逐渐将常委会组成人员初任培训纳入其中,持续为代表履职夯基蓄能。到了2012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培训工作通过届初制定五年培训规划、开展全覆盖的初任培训、履职培训和专题培训等方式,实现了制度化、规范化,逐步解决了代表履职意识不强、不知道如何审议、提出意见建议质量不高等问题,如今,已经发展成线下与线上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多层次培训模式,推动代表履职能力得到很大提升,桥梁纽带作用日益凸显,履职意识与为民代言能力不断增强,涌现了不胜枚举的优秀代表和回应人民关切、履职尽责的感人故事。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要求。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积极响应,深入调研长安区、雁塔区首次设立的代表工作室运行情况,指导其完善工作运行机制,于当年在全市推广建立了代表工作室,解决了当时闭会代表期间联系群众无窗口、开展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促进代表更紧密联系群众,为群众解决更多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代表履职的重要载体。
之后,针对代表工作室功能定位不够准确、建设标准不统一、开展活动不经常、代表参与面不够等问题,西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扎实落实“抓规范,促提升,强巩固”工作部署,对市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建设进行了两次整体升级改造,实现了代表工作室建设标准和规范活动全覆盖、工作室联络、宣传、培训等“五项功能”全覆盖和辖区内五级代表全覆盖,推动代表工作室持续向全覆盖、规范化、精细化迭代升级。目前,各代表工作室正在进行第三次升级改造,通过示范性代表工作室探索建立“网络代表工作室”,对入驻代表履职量化考评,实现群众意见收集、交办、办理、答复、反馈的闭环管理,切实发挥代表工作室倾听民声、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的作用,解决好代表联系群众“最后一米”的问题。
“人大工作的根基在人民,依法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
近年来,因城市建设项目征地拆迁,大量被征地农民揪心未来养老问题,西安市灞桥区十里铺街道代表工作室在组织代表接待选民时,了解到群众的诉求,经过多方调研,提交代表建议反映情况,最终推动区政府出台《灞桥区新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及相关配套规定,帮助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周边数千名群众因此获益。
每一份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议案和建议,凝聚着人大代表的智慧和汗水,承载着人民群众的信赖与期盼,将接地气、冒热气的基层声音,变成解民忧、暖民心的民生实事,更见证了代表建议督办工作的“层层加码”、一路变迁。
从最初的常委会领导重点督办、专门委员会归口督办、代表工作部门常态化督办、办理前、办理中和办结后同代表三见面”到主任接待代表日加强对承办单位的督办、对代表不满意的办理结果重新交办、重新办理,不断加大对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督办力度。尤其在2010年代表法修改后,为落实代表法关于加强代表建议的办理工作以及对代表专题调研报告的处理和反馈的要求,探索开展重点建议督办、对代表建议办理先进单位进行表彰,自2013年起组织代表视察建议办理工作,于2018年首次开展代表建议办理专题询问,不断强化对建议承办单位办理工作的监督力度。同时,制定相关办法,代表建议办理制度逐步规范完善。
目前,坚持市政府领导领办制度、对重点督办建议和绩效评估扩面增量、组织代表现场进行满意度测评、建立代表提出建议前的沟通协调机制、开展建议办理事项“承诺制+台账制”、利用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开展网上评价、进行滚动办理,这些创新性机制、做法,实现了代表建议办理的闭环管理,让每一件“送上门的社情民意”落实落地。
“人大工作的主体是代表、基础在代表、活力看代表”
“当选市人大代表以来,我切实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和支持。现将近两年的履职情况向大家报告……”2019年11月15日,在西安市新城区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部分市人大代表向区人大常委会述职。
人大代表向选区选民报告履职情况,让代表走到前台,接受监督,时刻提醒代表铭记权力来源于人民,有效促进代表履职尽责。
早在2016年,西安市部分区(县)、镇(街)探索开展了人大代表向选民述职活动。根据安排部署,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出台《西安市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述职暂行办法》,自2016年开启市、区(县)、镇三级人大代表向原选举单位或原选区选民述职的新模式。
通过代表视角讲述人大故事,展示人大风采,彰显着新时代人大工作在民主法治建设领域的累累硕果。仅2023年一年,代表们围绕立法规划献计献策40余条,参与科技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社区居家养老等视察调研44项,参加“我为养老服务献一策”倾听市场主体心声助推营商环境优化”等代表主题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635条,参加主任接待代表日活动提出意见和建议122条,市人代会提出议案3件、建议 411件……
代表工作的一个个缩影,串联出西安市人大工作在一个历史时期内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作为其中的一分子,笔者参与了2010年的首次同票同权的换届选举,见证了监督法的实施进程,记录了西安市人大常委会首次开展的代表建议办理的专题询问、首次进行的代表主题活动、首次实施的代表建议办理绩效评估,日益明显地感受到人大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分量、在同级政府中的影响力,更坚定了制度自信。
纵观世界历史可以发现,一部鲜活的人类现代历史,就是一部打破现状、进行改革的历史。代表工作的创新发展,只是人大制度改革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而一次次代表工作的探索创新,也在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不断赋予根本政治制度新的生机和活力。当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作出重要部署,对加强和改进地方人大工作赋予新使命新任务。其中,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支撑,必将伴随民主法治建设的深入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财富。(王文安 安书萍)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