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人民 方能致远

时间:2024-09-13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以前,每每在广播里听到或在电视里看到,来自各条战线的人大代表共商国是,即将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时候,内心总是流露出对人大代表的仰慕之情。至于人大代表的职能是什么,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问题,只是流于对书本上字面意思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也从来没有真正地思考过、深究过。没想到如今的我成了一名省人大代表,虽然不过两年时间,但我把每一次的会议和活动都当作是认真学习的好机会,自然就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和感受。

  《尚书》记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简短的八个字,说明了国家的基础与目的,凸显了“人民”在政治中的关键地位。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这种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民生、顺应民心、注重民愿的价值理念,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诸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等等。可以说,这种“万事民为先”的朴素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滋养着厚德载物的中华民族,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秉持执政为民价值理念的重要历史渊源。

  民本的思想虽然产生于遥远的古代,但它是我国的优良政治传统,是政治活动最终追求的目标,也是实现天下大治的根本。今天,我们所主张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民主,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强调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了民本思想中“民利至上”和“重视民意”的崇高道德追求。这些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契合的,也与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政治观念相通相融。从这个意义上讲,坚持“人民至上”,既是对民本思想的继承,更是对民本思想的弘扬与超越。

  历史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记忆是社会进步的力量。70年前,我们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同经过普选产生的1200多名全国人大代表一道,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此建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7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的好制度。

  民者,国之本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越性,关键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民主,不仅保障全过程的人民民主,而且保障全方位的人民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人民当家作主贯穿于从选举、决策、管理到监督的全过程,实现了人民民主在国家治理过程的全覆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文明等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真正体现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充分说明,人民代表大会不仅仅是“人民代表”的大会,更应是“人民”的代表大会,是“人民”通过其代表行使“一切权力”中最根本的国家权力的大会。正因此,人大制度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经过人大代表严格投票选举出来的人员在主席台上对着党旗庄严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这是任职干部“心系人民”的庄严承诺。

  连任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的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一心为民、艰苦创业,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用一个人的吃亏换来了全村人满满的幸福感,用自己最纯朴的方式实现了一个党员干部内心最深处的愿望,成为中国农村基层干部的一面旗帜。这是人民代表“心系人民”的博大情怀。

  我明白了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就应该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出来的,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代表的建议、意见要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意志,必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声音,了解群众疾苦,反映群众要求。民有所呼我必回应,民有所想我必反思,民有所需我必作为。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出发,从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竭尽全力为广大群众谋福祉。

  新征程上,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最可靠、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源泉。只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真正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做到一针见血、对症下药。“人民至上”,是掷地有声的誓言,更是念兹在兹的行动,更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宗旨的基本途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无论何时何地,把人民的心守好,我们就一定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驻濮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濮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高卫红)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