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 | 濮阳养老情况调查
时间:2024-07-15 来源:微信公众号“濮阳发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濮阳有多少老年人?
濮阳人都是如何养老的、养老喜好是什么?
濮阳的养老体系如何?
养老机构有多少?
养老质量如何?
请跟着我们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濮阳市目前人口状况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濮阳市377.2万常住人口中,60岁、65岁以上人口分别为66.7万、49.6万,占总人口的17.7%、13.2%。
据2023年濮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末2024年初,濮阳市常住人口为370.1万人,城镇化率52.6%。其中,城镇人口194.56万人、乡村人口175.54万人,男性183.1万人、女性187万人。在370.1万人中,60岁以上的有70.3万人,65岁以上的有54.8万人。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综合以上数据,显示濮阳市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濮阳市高度重视养老问题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近年来,濮阳成立了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持续完善市县养老服务联席会议制度,编制出台《濮阳市“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和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等文件,制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清单,并将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点工作和民生实事,不断加大财政投入,为养老服务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行动,破解老旧小区补建养老设施、新建小区移交养老设施等难题;顺应老年人对中医康养的新期待,把医养结合作为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面,积极打造市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等濮阳养老名片;确定“以市场换服务”的思路,采取政府监管、企业承包、长效运行的方式,招引知名养老企业开展运营服务,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三方互利共赢共享的养老新局面。
截至目前,我市共建成县级特困机构9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15个,乡镇敬老院75个,农村幸福院2016个,智慧养老服务平台9个。全市共有养老设施2468个(处),养老床位达27387张。
我市近9成老人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
为了解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等情况,自5月份以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7个联动专题调研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分别赴五县四区,采取实地查看、入户走访、突击暗访、电话访问等方式,对全市38家医疗机构、13家养老机构、149家日间照料中心、681户老年家庭进行深度调研,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面向中老年群体和养老从业人员开展调查摸底。
在收集的针对老年群体的1756份调查问卷中,按年龄分组,50岁以下549人,50-60岁563人,60-70岁357人,70-80岁217人,80岁及以上70人,分别占31.26%、32.06%、20.33%、12.36%、3.99%;按居住地城乡属性分组,市区占19.48%,县城占22.78%,镇上占10.02%,本村占47.72%。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对于当前享受到的医疗服务状态认为非常满意的占46.58%,一般的占45.44%,不满意的占7.97%。需要陪同就医服务的调查对象占38.9%,不需要的占61.1%。
调查对象中,34.51%的人期望老年之后与儿女一同生活,自己独住的占26.65%,社区养老的占20.9%,到养老机构生活的仅占10.65%,说明近9成的老年人倾向于居家社区养老。从不同年龄段来看,80岁及以下老人更青睐居家养老,60-70岁老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比例最高、占比84.9%,而80岁及以上老人选择居家社区养老方式的相对偏低。
我市超7成老人认为养老经济负担大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的主要收入来源中,退而不休的劳动收入占41.4%,退休金占23.97%,完全靠子女供给占21.01%,政府生活补助占12.41%,务农占17.37%。
我市老年人对“六助”服务需求旺盛
在参与调查者看来,对于老年人而言,最为需要的服务是养老服务走进老年人家庭,走到老年人身边。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既能充实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又能在生活中予以照顾。
我市养老工作还存在短板弱项
当前我市老龄工作还存在短板和不足,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一定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养老服务发展还不均衡,市县之间养老服务保障机制建设推进程度不一,华龙区、南乐县养老设施和服务较完善,濮范台等县养老设施和服务相对不足;养老服务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农村地区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不均衡,养老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和运营水平明显弱于城区。养老机构服务供需矛盾突出。机构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哑铃形”特征,即追求经济效益的市场化机构提供的高端服务和政府兜底的敬老院提供的低端服务多,普通老年人消费得起、质量有保证的中档服务不足,造成一方面老年人找不到与需求相匹配的养老机构,一方面部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达50%以上。此外,城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作用发挥不明显,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滞后,尤其是老旧小区配套用房保障难,养老服务场地严重不足。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运行困难,基层干部对普遍发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信心不足,个别农村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的成功经验很难复制推广。此外,医养结合服务提供不足、养老服务体系专业人才短缺,以及人们对居家养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等问题存在,表明我市养老工作推行任重而道远。
直面短板弱项 回应群众期待
在7月5日举行的市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的联组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专门委员会委员化身“考官”,就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副市长,以及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市场监管局等11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应询——
“社区医养服务能力薄弱,居家养老供需矛盾突出,基层健康养老服务力量严重不足,请问市卫健委如何进一步加强医养结合机构建设,提升社区医养服务能力?”
“针对我市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二是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能力,三是优化医养服务衔接,四是多渠道引才育才,切实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已建成的部分乡镇敬老院存在老年人入住率低、资金保障跟不上、空床率较高等问题,请问针对这些问题,市民政局有什么具体应对措施?如何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老人居家养老问题?”
“针对乡镇敬老院存在的问题,我们准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持续开展敬老院提升行动,二是加强养老服务资金保障,三是实施乡镇敬老院区域转型,四是破解农村传统养老观念影响,五是探索农村养老发展路径。”
在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13位委员共对如何解决机构养老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如何更好发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的作用等13个问题进行了专题询问,紧盯人民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直奔主题提问,切中要害、戳到麻骨,问出了人大监督的力量;各应询者直面问题、诚恳作答,答出了政府责任决心、使命担当,答出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新希望。
据介绍,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在做好询问“后半篇文章”上下功夫,跟踪督办专题询问意见的落实情况,实行销号管理,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放手、代表和群众不满意不放手,切实把专题询问的工作成果转化为推进全市养老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果。(段利梅)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