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李口镇人大:“小板凳”理顺“大民生” “小站所”发挥“大作用”

时间:2024-04-07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贺志泉 通讯员 张孟元 李佳佳)自创建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示范点以来,郏县李口镇人大积极发挥人大代表作用,用好“小板凳”议事堂制度,通过民主议事,努力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推动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妥善解决了诸多群众关心的热点难题,村庄发展日新月异,充分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强大生命力。

  阵地下沉创新民主议事新渠道

  带上小板凳,找片空地围坐下来,热热闹闹地聊上个把小时,已经成为郏县李口镇人大代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交流的常态。郏县李口镇人大代表联络站采用探索“阵地下沉、代表下沉”的新模式,推出以户外议事为亮点,与村民在休闲广场开展“板凳聊事”活动,接地气、暖民心,化解了村民们一个又一个的民生实事,筑起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连心凳”。

  “以前开会时,总是把大家集中到村委的会议室里,拿着文件念给大家听,群众感觉很拘束,现在在群众家门口,大家都愿意畅所欲言了。”县人大代表、王辛庄村党支部书记王青立说。王辛庄村“小板凳”议事堂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村里排前路的整修计划,通过王支书的动员,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地出力,部分群众主动说“俺家这花坛碍事,可以拆掉。”王支书说“这要是在以前,拆除群众家花坛弄不好是要造成信访矛盾的,可是自从有了‘小板凳’议事堂,大家都彼此多了一份尊重、包容和理解”。王辛庄村“小板凳”议事堂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经常组织群众对村集体经济发展、人居环境整治、留守老人儿童的日间照料等问题开展讨论,待讨论结束后,围绕重点问题共同商议,谈发展、谈理想、谈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积极推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三年前,镇区内的无名河环境问题是该镇的“老大难”,河道杂草丛生臭气熏天,郏县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为目标,大力建设水系连通、水美乡村项目。但在对辖区内无名河、芝河两岸环境进行改造提升的过程中,两岸成片的乱搭乱建、私垦乱种等问题成为了项目实施中的“拦路虎”。

  面对这一难题,李口镇人大主席团巧用“小板凳”议事堂平台,邀请市县镇人大代表、镇区相关负责人、项目实施方等共同推动解决。在项目启动前,村委选择了不回避矛盾,在“小板凳议事会”上面对面地把项目实施方案、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建成后的功能效果等内容给村民说明白、讲透彻,尽最大努力争取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在得到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后,村委依托村上有威望的老党员老同志们积极发声,通过村民会议一起讨论等方式,打通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堵点。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人大代表多次进村入户进行民主议事,沉下心倾听村民意见,积极收集有利于村民生产生活的合理建议,及时推动有关部门修改完善施工方案,将采纳的意见建议逐件落到实处。如今,脏乱差的河道又重新焕发出了生机,两岸村庄变美了,生活环境变好了,村民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

  注重实效构建基层治理新格局

  按照“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场场见效果”原则,仅今年以来,李口镇已开展“板凳议事”10余场次,陆续解决了排前路整修、河道漂浮物清理等群众关切问题20余件。切实做到让群众听得到代表声音、看得到代表身影、见得到代表行动,努力做到了服务“不打烊”、接待“不断档”、诉求“不搁置”。通过“板凳议事”,不仅让村民的角色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从对着干变成了帮着干。对村委而言,能真真切切把村里的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对人大代表而言,实实在在践行了“我当代表为人民”的承诺。

  下一步,李口镇人大将继续立足实际,用好人大代表联络站和“小板凳”议事堂制度,发挥“小板凳”的“大作用”,以破解民生之困、满足群众需求、回应群众期待为工作导向,着力解决群众痛点堵点难点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李口镇乡村振兴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贺志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