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大专版|守正创新开新局 立法为民谱新篇

时间:2024-01-18  来源:河南法制报

WechatIMG1729

  2023年是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这一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立法工作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为迎接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本报特别策划“开局第一年·立法工作”系列报道,梳理盘点河南省人大常委会以法治之力助推科技创新、守护生态环境、惠及民生福祉、保障公平正义的立法工作成效。今日刊发系列报道前两篇。

一 以法治之力助推科技创新

  优质高产,培育郑麦7698解决育种难题;无害高效,突破钎料性能极限打破国际技术壁垒;科创高峰,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一项项突破,把“不可能”变成现实,一件件技术成果,刷新着中部大省创新能力的新高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更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地方立法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强化法治引领,赋能创新驱动。

1量身定制 打造良好环境

  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一号工程”。为一家科研单位的改革发展“量身定制”一部法规,《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切口”虽小,引领带动的却是全省科技创新全局。

  《条例》实施成效如何?省人大常委会于2023年6月至11月,就《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

  “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法治是重要保障。要充分认识开展执法检查的重要意义,确保《条例》得到全面有效贯彻实施。”在2023年10月9日召开的《条例》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上,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副主任李亚强调,要聚焦《条例》确定的开创性举措、变革性实践、保障性制度进行监督,用法治保障省科学院重建重振行稳致远。

  检查组先后赴省科学院本部、中原科技城、嵩山实验室等3家省实验室,省化学研究所等6家科研院所,科学院沁阳科创园区及7个科创企业等开展实地检查,与引进院士、首席科学家、科研团队成员等面对面交流,听取对《条例》贯彻实施的意见建议。

  给予稳定经费支持、推动科创空间快速拓展、切实改善人才发展环境,《条例》颁布实施以来,为省科学院重建重振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政策支撑,助推省科学院成为我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强磁场”、凝聚发展的“源动力”。

  继《条例》之后,《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中原农谷发展促进条例》等相关立法工作也在有序推进。落子布局“三足鼎立”的科技创新大格局,是河南描绘的创新发展壮阔图景,是落实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动实践。

2谋篇布局 增添发展底气

  2023年1月1日,《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河南省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正式施行,用法治助推科技创新,为科技创新发展增添底气。

  “《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全面覆盖了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环境等要素。从法律的高度进一步托举了创新的地位,通过立法将科创从软性考核变更为对相关职能部门的刚性约束,保障了河南科创的延续性,从‘冲刺跑’变为全体中原儿女的‘接力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教授张祝平表示,“该条例为河南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背书,作为地方性的法规,高度切合了地方实际,体现了河南特色。”

  在《河南省中原科技城总体规划管理条例》制定期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在“小切口”“小快灵”立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该条例不分章节,共9条815字,让人看得明、记得住、好执行,走出了精细立法、精准立法的新路子。

  依靠高效的科研布局体系和强大的企业集群,中原科技城在科技创新和城市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果,成功打造成为科技之城、宜居之城、智慧之城、生态之城的典范。

3智慧引领 促高质量发展

  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经济建设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2021年以来,省委把开发区改革摆在全面深化改革大局中来统筹谋划和推进,相继出台了推动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开发区“三化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发挥立法引领推动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2023年11月30日,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河南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促进条例》,“科技创新”作为独立一章被写入其中。

  “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促进开发区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摆在首位。”省人大法制委员会有关负责同志表示。该条例第五章专章明确了开发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规定“开发区应当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主导产业加快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创新发展生态,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要素链、政策链深度耦合,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扎实推进标准河南建设,打造出彩河南“新标识”。《河南省标准化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这是建设标准河南的又一重要成果。

  以标准助推创新发展,引领时代进步。《河南省标准化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要求,建立技术创新、专利保护、标准提升和品牌推广支撑机制。同时,鼓励企业自主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产品更新和产业升级。2024年,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以法治智慧引领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积极探索“小切口”立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二 以法治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生态环境保护,既是“国之大者”,更是民生之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河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依法履职的第一年。

  回首这一年,省人大常委会认真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牢记嘱托,笃定前行,以法治之力守护生态环境,为美丽河南生态强省建设筑牢法治根基。

护河 依法执法 守护河清岸绿生态美景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治理保护好黄河,既是使命,更是担当。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2019年、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召开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你好,同志,这是我的执法证件,我们现对你在黄河河道管理范围涉嫌违法建设厂房进行调查,请你予以配合。请问这个厂房是你建的吗?

  ”“是我建的,这是我的地。”

  …………

  1月11日,在新乡河务局抢险队基地演练现场,新乡黄河河务局水政执法现场模拟执法演练比赛正在进行,一旁的《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宣传展板十分醒目。

  作为全面实施黄河保护法的地方配套法规,《河南省黄河河道管理条例》于2023年3月29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黄河保护治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机制予以立法确认。

  该条例明确了“河南黄河实行‘河长+’”制度,对“联防联控机制”“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河长+庭长”等有效的机制、制度进行立法确认,严厉打击违规采砂等行为。

  “该条例出台以后,为黄河河道管理提供了更加坚强的法治保障,以立法的形式进一步将黄河河长制工作纵深推进,在河长制办公室的牵头组织下,有效地解决了九龙治水、各自为战的困境,形成了各部门齐抓共管、信息互享、通力协作的良好局面。”原阳河务局水政执法人员说。

  2023年,河南黄河河务局开展河道巡查共计3403次、19.25万公里,现场制止违法行为504起,立案查处违法案件全部结案,拆除违章建筑3859.5平方米。

  该条例以河道管理立法“小切口”服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格局”,对推动沿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治水 新思路治水立法 注重加强生态保护

  烟波浩渺的黄河水,经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总干渠进入沁阳供水管线,一路奔涌62.78公里,抵达蔡湾调蓄池……2023年12月26日,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启动试通水。

  “小浪底北岸灌区工程建成后,每年可为蟒河、济河等9条河道进行生态补水,每年可置换浅层地下水开采3465万立方米,减少中深层地下水开采1.11亿立方米,大大改善焦作市区域水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豫北骨干水网,构建黄河北岸清水走廊。”河南省海河流域水利事务中心副主任康鸣雷说。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

  2023年9月28日,《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修订)》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自2024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省水利工程管理将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河南省加快推进水利工程等重点领域立法,用法治保障水利高质量发展,值得各地借鉴。”在2023年12月6日水利部召开的深入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地方水利部门座谈会上,水利部领导对我省水行政立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河南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修订)》很有特点,在强化水利工程管理保护的同时,注重发挥水利工程生态功能,加强生态保护。”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政法局负责同志如此评价该条例的亮点。

  …………

  “该条例的实施,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我们将全面落实条例的规定,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输水、蓄水功能,优化水资源和工程调度方案,扩大河湖生态补水范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生态水位,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为人民群众打造休闲运动、观景赏景的多样性亲水空间。”省水利厅政策法规处负责同志说。

守土 法治助力 全省生态绿意更浓

  向绿而行,立法先行。

  绿色,正成为助推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底色。

  河南作为矿产资源大省,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强度不断增大,露天矿山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加强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刻不容缓。

  为从法治层面切实解决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加快立法进度,以重点领域立法推动我省矿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条例》已于2023年3月29日在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表决通过,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

  “该条例的出台让我省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有法可依。去年,我们以该条例为支撑,深入开展了矿山环境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省自然资源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处处长何涛说。

  截至目前,全省已对1268个有主矿山生态修复问题进行排查,存在问题345个,已整改149个。黄河流域173个矿山存在修复问题,已治理138个。

  2023年年底,《河南省禁止和限制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规定》《河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修订)》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我省从立法层面守好管好中原厚土,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3年,一部部条例的相继出台,一系列举措的落地见效,以更高标准、更严格措施为生态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有力保障,见证了我省守护“绿水青山”的法治足迹,一幅水清岸绿山河秀美的美丽河南新画卷正在徐徐铺展开来…(河南法制报记者林栋 通讯员 席茜 王紫仪/文 通讯员 贺志泉/图)

【投稿方式】

邮箱:hnfzbhnrd@126.com

电话:18638689820




编辑:林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