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大:率先出台绿色转型地方立法 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倡导绿色消费方式

时间:2024-01-03  来源:上观新闻

  上海以全社会之力践行低碳新风尚,在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取得了显著成效:2019年率先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21年7月中国碳市场在上海上线交易,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近4.2亿吨。今年6月,成功举办首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这一次,上海又在全国率先出台绿色转型地方立法。

  12月28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为加快推进本市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平衡的绿色低碳模式转变,有必要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地方立法。”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崔凯表示,此次立法属国内首创,将协同推进本市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升级、生活方式转型等工作,形成资源能源高效率利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互促进的法治保障体系。

  保障能源绿色安全转型

  上海能源资源禀赋有限,在加快打造与超大城市相适应的现代能源体系方面,能源发展绿色转型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中之重。数据显示,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到全市温室气体排放的90%以上,对本地PM2.5的贡献占到八成左右,对于未来应对气候变化和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市发改委环资处处长郭建利表示,为保障能源绿色安全转型,此次立法按照“先立后破、内外并举、源网并重”原则,提出了能源绿色转型发展的三方面要求,一是优化能源结构,推行化石能源绿色低碳替代,促进太阳能、风电、生物质能、氢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新型储能方式的发展。二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提升电网调节能力,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建设多能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和微电网,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建设虚拟电厂。三是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支持绿色电力交易、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完善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机制,支持分布式发电主体按照规定与同一配电网区域的电力用户就近交易。

  支持企业绿色产品出口服务

  实现绿色转型需要推进技术、产品、制度、机制的创新突破。记者了解到,此次立法对一些各方关注度较高的重大事项作出了规定,比如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管理模式转变、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等,力争形成一批示范引领性的创新制度和举措,充分发挥法规对于绿色转型发展的引导、推动和保障作用。

  此前审议中,有代表提出,当前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等绿色产品出口已经成为上海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欧美一揽子错综复杂的“绿色准入”机制让企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怎样应对欧盟即将施行的碳边境调节机制,有些举足无措。

  市人大财经委认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全社会的责任,在绿色产品出口企业零碳转型过程中,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要加强业务指导、政策应对等服务和支持。《条例》明确政府和行业协会等要积极回应企业需求,在应对碳关税等措施上建立相关助企制度,给予企业必要的服务和支持。同时增加支持链主企业、行业组织和相关专业服务机构加强对上下游产业链企业碳排放管理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等内容。

  倡导绿色生活消费方式

  此次立法专门辟出生活消费绿色转型一章,倡导在衣、食、住、行、用等各方面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

  《条例》明确鼓励绿色出行,引导公众优先选择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明确支持消费者优先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同时促进资源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完善生活垃圾管理,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同时落实“禁限一次性用品”的有关要求,推进包装物减量。

  《条例》还提出,鼓励本市二手商品交易,培育和拓展线上线下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鼓励社区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

  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

  科技创新和绿色金融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最重要的两个轮子。据相关机构研究,全球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还有一半的技术尚不成熟,而中国则有2/3的技术尚不成熟;从资金需求看,全球需要总计投入超100万亿美元,中国需要投入超过130万亿人民币。

  此次立法打造多元化绿色金融体系,引导资本流向绿色产业。为加大推进力度,《条例》总则明确提出,本市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优势,推动绿色技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

  为发挥金融和科技双轮驱动作用,《条例》明确了多元化绿色投融资机制、绿色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规定。同时,建立健全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