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阳人大:以法治力量护航大美湿地

时间:2023-11-14  来源:湖北人大网

  “一江碧水穿城过”,这是金庸笔下的襄阳城。汉江襄阳段流域全长195公里,流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蜿蜒穿城而过的汉江,汉江之上的生态明珠鱼梁洲,星罗棋布的湿地公园共同构成了襄阳湿地画卷。襄阳是湿地大市,湿地面积10.37万公顷。近年来,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湿地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把呵护襄阳大美湿地作为履职之要,持之以恒地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用法治力量护航大美湿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构建制度体系,织密湿地保护“制度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自2016年获批地方立法权以后,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为汉江流域湿地保护立规矩、强约束。随后,为进一步加强对城市绿心鱼梁洲的保护,制定出台《襄阳市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并推动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制定了《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湖北襄阳汉江国家湿地公园资源环境保护联防联动管理办法》《襄阳市湿地保护项目监督管理办法》等关于湿地保护的地方性配套法规,进一步厘清了部门职责、严格了保护制度、细化了法律责任,使湿地保护管理有章可循。得益于《襄阳市汉江流域水环境保护条例》《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的有效实施,如今的鱼梁洲通过“全域绿化”工程,全洲遍绿、常年有绿、处处是绿,集聚了文化、体育、康养、休闲等要素。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昔日繁忙渡口已成全市人民休闲运动的“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襄阳市人大从大流域着眼,在市十八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审议批准了《襄阳市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市人大常委会还作出《关于推进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的决定》,并大力推动建起全省首个湿地保护联盟——湖北汉江(襄阳段)湿地公园保护联盟,自此湿地保护体系更加完善,湿地保护工作区域合作更加紧密,形成了汉江湿地保护新格局。

  去年6月湿地保护法实施后,襄阳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把握法律适用范围界定,处理好湿地保护法与其他生态环境资源法律关系,按照小切口、精细化的原则,持续推动政府及相关部门完善湿地保护制度,对省级重要湿地、一般湿地制定符合实际的保护措施,保障湿地保护法全面有效实施,以法治引领推动襄阳走出一条秀美“山水洲城”之路。

  强化监督问效,打好湿地保护“组合拳”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严格按照湿地保护法要求,监督相关部门将湿地保护规划写入国土空间规划,全面落实湿地总量管控,高标准编制《襄阳市湿地保护规划》《襄阳市湿地保护“一张图”》,进一步摸清全市湿地资源家底,划定生态红线,实现应保尽保;推动相关部门建立湿地资源调查评价制度,建设智慧湿地平台,对重要生态功能区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实施汉江湿地藻类与水质监测、植物普查、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科研调查,定期组织开展水鸟同步调查,加强对湿地动植物资源保护;严格监督湿地用途管制,助力相关部门建立“河湖长+检察长”“林长+检察长”、林业联合执法等工作机制,督促开展“绿盾行动”“环保督察行动”。如针对万洋州国家湿地公园保护范围内存在私建牛棚、规模化养牛和洲滩放牧等问题,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迅速督促政府相关部门办理落实,仅用20天即完成占地约55亩、堤长约5000米的两处围堤的拆除工作,恢复了湿地原有面貌。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连续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年度长江大保护工作情况报告,紧盯流域治理,持续推动襄阳市河流湿地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改善。2022年,襄阳市汉江干流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全市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2023年,在襄阳汉江4个国家湿地公园发现“鸟中大熊猫”之称的中华秋沙鸭173只,约占全球数量的5.2%。襄阳市谷城汉江、老河口梨花湖、宜城万洋洲、枣阳熊河水系湿地被列为全国重要候鸟迁徙停歇地。

  湿地保护法执法检查启动后,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迅速行动,以3个“全覆盖”为要求,组织代表1182人(次)参与执法检查活动,先后发放调查问卷548份,发现53个问题。针对执法检查发现的问题,强化跟踪督办,实施闭环管理,确保在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一改到底。

  凝聚广泛共识,共同守护湿地“高颜值”

  襄阳市严格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因地制宜推进湿地保护工作。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将湿地保护与代表工作结合起来,汇聚起湿地保护的磅礴力量。鱼梁洲隧道——千里汉江“第一沉管隧道”在设计之初,就针对建桥过江还是建隧道过江问题引发热烈讨论。许多人大代表还专门提出“按照常规的建桥过江方式势必会破坏鱼梁洲的湿地生态,与市委市政府打造‘城市绿心’的总体规划不符,能否建一条穿过江底的隧道,既满足交通通行需求,又不破坏生态?”的代表建议,提交政府相关部门充分论证,最终督促市政府决定采用建隧道过江过洲的方式,以避开对隧道上方生态湿地的破坏性风险。同时,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以督办代表建议为契机,推动相关部门实施生态修复提升项目。如凤林古渡生态公园原来荒凉杂乱的凤凰滩,经过修复后变成了风景秀美的湿地公园。如今的凤林古渡碧水相接,绿树葱茏,诗词石刻,再现了古时襄水“三月绿草齐,花树绕大堤”的景观风貌,历史文化底蕴与生态文明之美交相辉映,吸引许多游人慕名前来。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持续组织代表参与“巩固提升汉江保护十大攻坚行动成果”“绿满襄阳再提升行动”,常态化监督湿地公园专项清理整治行动效果,稳步推进了湿地保护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目前,襄阳市已在全省率先启动乡村小微湿地修复及生态补偿示范试点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级财政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栽植食源性植物25万多株,恢复鸟类栖息地2700多亩、湿地植被5000多亩,有效提高了湿地生态质量,提升湿地生态“颜值”。

  做好转化文章,激发湿地利用“新活力”

  襄阳市人大常委会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充分考虑湿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明确提出合理利用湿地,促进绿色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工作要求。

  《鱼梁洲生态保护条例》第八条明确,“市人民政府和鱼梁洲管理机构可以结合鱼梁洲的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度开展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体育竞赛、文化创意、科普教育等活动。”按照这一规定,襄阳市以生态资源为依托,围绕建设环岛景观带、中央生态公园等重大生态修复项目,充分发挥城市绿肺功能,在鱼梁洲统筹布局“生态+”业态。先后在鱼梁洲举办了F1摩托艇世锦赛、汉江铁人三项赛、花灯会、艺术展览等一系列精品赛事和文化活动,带动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绿洲。

  在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调研过程中,襄阳市人大常委会还提出了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大力探索“湿地+绿色产业”新模式等建议。今年3月至5月,推动首届青少年观鸟比赛成功举办,先后开展20余场鸟类科普讲座和摄影巡展,辐射5万多名中小学生。月亮湾湿地公园、襄水源生态公园、凤林古渡生态公园设施建设得到持续完善,谷城汉江国家湿地公园正在创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湿地休闲度假、湿地文化、湿地观光、湿地观鸟等特色旅游产品陆续上线,全市湿地产业蓬勃发展,汉江湿地生态品牌逐渐形成。

  金秋10月,月亮湾湿地公园芦苇摇曳,秋色斑斓,景色宜人,孩子们奔跑嬉戏,已然成为了繁华都市中的诗意憩息之所。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正绽放在襄阳全域的大美湿地上。(程晓谊 梁汉毅)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