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人大:凝心聚力献良策 乡村振兴入画来 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就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时间:2023-11-03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李恒 通讯员 苏慧 张静怡 杜卫萍)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任务。

  近年来,三门峡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大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特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据统计,2023年全市农林水支出预算35.71亿元,截至9月,累计争取农林水资金10.72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23万人,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

  三门峡市八届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对乡村振兴工作情况的监督,10月25日,召开全市乡村振兴工作情况专题询问联组会。为充分做好本次专题询问。自4月起,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积极谋划、制定方案,成立专题调研组和执法检查组,多次深入各县(市、区)村镇,对乡村旅游、乡村建设等情况进行调研,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河南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贯彻落实情况;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召开乡村振兴专题询问工作推进会,对专题询问工作进行具体部署,为本次专题询问打下坚实基础。

  “我市如何集中财力强化乡村振兴的资金保障?”“我市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监测帮扶实效,确保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专题询问会上,9名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3名市人大代表面对面向12家市政府部门负责人提问,一问一答,问出民生关切、答出责任担当,凝聚了推动工作的共识。

  聚焦一 做好“农”字大文章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骆雪峰

  我市在保障粮食安全、产业振兴、农村环境整治等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成效如何?

  应询:市农业农村局

  近年来,我们紧紧扭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健全防灾减灾机制,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当前,全市粮食面积稳定在245万亩,产量14.6亿斤以上,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92.18万亩,粮食优良品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强特色、延链条,形成以果品产业为龙头,食用菌、中药材、畜牧等为支撑的特色农业发展新格局,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稳定在85%以上。做强优势产业,积极谋划项目,狠抓质量兴农。2022年,全市苹果全产业链产值230亿元、食用菌140亿元、中药材195亿元、畜牧业305亿元。

  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为抓手,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全市累计完成整村推进户厕改造14.9万户;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全市70%的村实现了村口“五有”,实现村内“五园”15012个,庭院“五美”4.5万户,村容村貌得到“颜值”“气质”双提升。

  聚焦二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振华

  我市是如何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

  应询:市发展改革委

  合理配置城乡要素,我市率先推行落户城镇“零门槛”,全面启动开具户籍类证明、5项户口迁移全国范围内“跨省通办”,提高落户便利度。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实现县域内城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发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全覆盖。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市66个乡(镇)1361个建制村已全部通客车,推动形成“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健全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创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截至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总数达到4465家,家庭农场总数达到4179家。

  我们将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以人才、资金等各类要素下乡,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实现城乡基础设施联通化,坚持特色农业强市,加速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统筹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大方面,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

  聚焦三 加强乡村教育建设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代表 郭伟

  我市在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如何加强乡村教育建设,让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让乡村的学生有学上、上好学?

  应询:市教育局

  我们在全市范围内稳妥推进“两集中”工程(农村寄宿制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寄宿制中学向县城所在地集中),乡村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化率达到100%。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内涵式发展。

  全面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截至目前,开展42次送教下乡活动,联动培训5535名乡村教师,遴选乡村首席教师53名,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3年来,共招聘166名特岗教师、分类安置118名公费师范生,充实教学力量。

  全面提升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实现农村中小学无线网络和信息化设备100%全普及,校园监控100%全覆盖,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向乡村学校免费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全面开展控辍保学和学生资助工作,上半年,全市共计资助11.1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金额6167.7万元,实现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漏一人、资助政策不漏一项。

  聚焦四 农村养老服务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茹万顺

  我市为进一步做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采取了哪些措施?

  应询:市民政局

  为让农村老人能够安享晚年,我们出台一系列惠民利民政策。对全市80岁以上老人实施高龄津贴发放制度;出台《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给予全市每个农村幸福院、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每年2万元的运营补贴。提高农村特困老年人基本生活标准,按照不低于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执行,每人每月发放572元;照料护理标准按照护理等级分类发放,为全自理老人每人每月发放75元,半护理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34元,全护理老人每人每月发放667元,保障农村特困老人基本生活。

  对现有69所乡镇敬老院进行资源整合和功能提升,完成乡镇敬老院转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32家;争取资金588万元,实施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366户。我们将加快推进农村幸福院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力争到2025年年底,实现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聚焦五 乡村振兴资金保障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晓波

  我市如何集中财力强化乡村振兴的资金保障?

  应询:市财政局

  2023年,全市农林水支出预算35.71亿元,比上年增加14.31%;1—9月,全市累计争取农林水资金10.72亿元,同比增长16.97%。我局牵头的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绩效评价,连续4年位列全省优秀等次,累计获得上级奖励资金1.04亿元。

  面对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全面梳理政策清单,汇编形成118条项目申报指南,定期赴上级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政策、资金、项目倾斜。压减非急需支出4371万元,优先保障农业农村等重点支出。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城乡分配格局,2023年、2024年全市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的比例分别为40%和48%以上,土地出让收入比例稳步提高。今年以来,全市共发行乡村振兴领域专项债券5.87亿元,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全面助推乡村振兴。

  聚焦六 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李世平

  今年以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我市在农村劳动力就业方面还存在什么问题?有哪些应对措施?

  应询: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今年以来,我们突出抓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施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工程,组织开展“春暖农民工”“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活动,促进8492名脱贫人口实现就业;开展“豫见·浙江”“豫见·江苏”等系列省际劳务对接活动,确保农民工应出尽出、应返尽返,累计开行250车次返岗复工专车,帮助12045名农民工(其中脱贫人口5753人)顺利奔赴工作岗位。截至目前,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23万人。

  我们将进一步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省际劳务对接,确保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00人;强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确保全年农民工技能培训1.7万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更多农民工返乡创业,确保全年返乡创业达到4000人。

  聚焦七 交通助力乡村旅游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赵勇

  下一步我市将如何推进交通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应询:市交通运输局

  近年来,我市统一规划了“外联内畅、快进漫游”的旅游路网,串联起全市大部分景区、古村落、文化名镇、红色景区,目前已纳入《河南省旅游公路网规划(2022—2030年)》的旅游公路全长1280公里,共涉及4条高速公路、14条国省道、48条农村公路,含黄河古都1号、生态伏牛1号两个省级品牌旅游公路。至2025年年末,我们将建成高速公路480公里,省级“公路旅游”特色路200公里,建成9条绿道、19个驿站、17个观景台,创建1个旅游公路示范县。

  加快实施“智慧航道”和沿黄码头布局,至2025年,重点推进航道建设120公里,对5个黄河古渡和重点码头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和提质升级,带动我市水上文旅事业加快发展。

  一体推进旅游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30余个公路驿站、180余处景观小品,停车位1437个,公共卫生间73处,让出行更加美好,让旅游更有“诗意”。

  聚焦八 乡村文旅发展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周琛

  我市如何扎实推进文旅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应询: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全市共建成80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44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为100%;建成新型文化空间117个,乡村文化合作社878家,扮靓了乡村文化底色。为各乡镇文化站配备公共文旅一体机,实现国家、省、市、县、乡五级公共文化平台联通。2022年,完成“文化艺术送基层”“政府采购百场戏”“戏曲进校园”383场,广泛开展文化志愿公益活动,引导基层群众共建共享文化振兴。

  在推进乡村旅游方面,打造康养游、研学游、红色游、生态游、古村游、民俗游、亲子游等乡村文旅产品800余种,先后申报命名国家和省级各类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镇60个,建成乡村民宿21家。连续举办7次乡村旅游培训,培育国家级乡村文旅能人4名,为乡村旅游赋能。

  聚焦九 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朱文辉

  我市在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优化医疗布局、防止因病致贫返贫等方面是如何安排部署的?

  应询:市卫健委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以基层为重点”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有标准化村卫生室且配备有合格乡村医生,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部达标;扎实开展大病专项救治,累计救治30种大病患者1.4万余人;脱贫人口和重点监测对象家庭医生签约率100%,有效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我们将加大基层、边远地区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科(室)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推动形成县乡一体、乡村一体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持续保持脱贫户和“三类户”家庭医生签约率100%,对脱贫户和“三类户”实行“先诊疗后付费”,防止因病致贫返贫。

  聚焦十 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代表 刘建华

  我市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监测和帮扶情况怎么样?将采取哪些措施提升监测帮扶实效,确保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应询:市乡村振兴局

  2021年以来,市乡村振兴局始终聚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主业主责,持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以“线上+线下”双线结合等方式,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重点监测收入水平变化、“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巩固情况。截至今年9月30日,全市现有脱贫人口21.78万人,共识别认定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突发严重困难户等三类监测对象15090户40182人,全市风险消除率达45.85%,未消除风险户均实行“一户一策”,有力有序落实帮扶措施。

  我们将持续做准动态监测,深化“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五有六通”常态化排查巩固提升工作,分类促进特色产业提档升级,坚持“外出务工+就地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公益岗安置”,多措并举推动稳岗就业,统筹帮扶力量,全面做好产业帮扶、稳岗就业、金融支持、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

  聚焦十一 打造三门峡特色农业电商品牌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代表 张丹玉

  我市的电商进农村工作有何部署?下一步如何持续推进?

  应询:市商务局

  2022年以来,市商务局围绕农产品上行、打造特色品牌、完善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电商进农村工作。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指导灵宝市、渑池县成功申报河南省县域商业体系建设示范县,累计获批建设资金1600万元;推进农产品出村进城,组织灵宝永辉果业等7家农业企业成功申报河南省“土特产”直播电商基地和公共直播间项目;打通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已实现“快递不出村”;组织农批、商超、农村电商等企业参加2023年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等大型展会活动,提高农产品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农村电商项目建设力度,持续推进“数商兴农”行动,促进市级电商产业园、电商直播基地与“原本卢氏”“豫见灵宝”等县域公共品牌联合,助推特色农产品上行。将电商人才培育与“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电商示范企业创建等工作相结合,形成人才、产业相互促进发展的良好格局。

  聚焦十二 村庄规划问题

  问询人:市人大常委会委员 杨继锋

  为彰显三门峡特色亮点,我市的村庄规划工作是如何部署推进的?

  应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立足强化规划引领保障,按照试点先行、以点促面的方式,积极有序推进全市村庄规划工作。先后部署推进 “千村试点”“百镇千村”、农村“五星”支部创建村等试点村庄编制实用性村庄规划,打造了一批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示范村,为我市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开展理清思路。将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大王镇后地村成功申报为豫西地区唯一的河南省村庄规划编制实施试点,为探索形成符合三门峡实际、能解决村庄问题、可借鉴可推广的村庄规划案例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综合考虑村庄区位条件、发展现状、资源禀赋、风俗习惯等条件,按照集聚提升类、城郊融合类、整治改善类、特色保护类、搬迁撤并类等五个类别,科学确定我市村庄分类和布局,结合“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和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划定村庄建设边界。2021年,我市沿黄16个乡镇90个村庄率先在全省开展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打造了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带“三门峡市样板”。

  “开展乡村振兴情况专题询问是2023年人大监督工作的‘重头戏’,我们成立了专题询问筹备组和‘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组,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深入开展执法检查,保证了专题询问问题的精准。12家相关部门的回答不仅仅是对提问委员和代表的答复,更是对全市人民的交代和承诺。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形成审议意见转交政府办理,我们也将加强跟踪督办,做好专题询问‘后半篇文章’。”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庆志英如是说。

  “通过专题询问,我们感受到了全市各级协同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定信心、坚强决心、坚实举措,让我们农业企业更有信心、更安心地做大做强企业。”省十四届人大代表、市八届人大代表、灵宝宝地高山蔬菜合作社社长樊秋红说。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