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人大:以实干担当推动人大工作走在前列

时间:2023-08-31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王紫仪 通讯员 朱新慧)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人大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怎样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职能作用,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强大动能,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增光添彩?”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谋划。

  2023年2月,南阳市七届人大成立之初,即定下了“服务大局走在全市前列、人大业务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人大创新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今年以来,又相继召开全市人大系统工作交流会,贯彻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交流会等,各县(市、区)人大、市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和办事机构围绕“三个走在前列”的工作要求,同台答题,谈做法、比成效,谈思路、表决心,互相分享经验,展示实干担当。

  同向发力 推动服务大局走在前列

  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是南阳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南阳市人大紧扣省委、市委关于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决策部署,紧扣‘三区一中心一高地’战略定位,做到党的工作重心在哪里,人大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力量就汇聚到哪里、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生起表示。聚焦推动市委决策部署的第一大事落实落地、法治南阳建设的第一短板弱项加固加强、人民群众的第一急难愁盼问题破解化解,要求人大机构创好“作品”、常委会委员做好“作文”、人大代表写好“作业”。

  编制南阳市国土空间规划是建设副中心城市的头等大事,市人大把监督推动规划落实落地作为2023年三件代表性“作品”之首,发动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大调研、大研讨,征集有关意见建议9256条,要求各专门委员会提前介入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形成了共谋出彩、共助发展的浓厚氛围,为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宜居宜业宜游相融合、形态业态神态皆具备的规划体系贡献智慧力量,今年6月南阳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成果顺利获得省政府审批。

  营商环境是事关南阳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市人大今年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专项监督年活动”,创新加入电视问政、异地视察、联网监督、代表评议等方式,先后走访企业121家,实地查看13个行政服务大厅,召开50余场代表专题座谈会,收集问题建议9类182条,推动解决173条。在8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委员们就法治化营商环境、破解融资难题、提升服务效能、壮大产业链集群等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向12名市政府组成人员进行了询问,推动优化营商环境政策落地、责任落实、措施落细。在人大的持续监督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南阳营商环境工作在全省综合排名连续上升10个位次。

  民生无小事。老小区改造怎么改?加装电梯怎么就那么难?老百姓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是政府要办的民生实事,也是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们的“心头事”。为解决好民生实事问题,让群众的事由群众作主,南阳市委出台了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的意见,市人大常委会出台了实施办法,在全市全域全面推行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聚焦就业就学、生态保护、道路出行等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办成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切实事。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现代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市人大坚持每年一个主题,听报告抓审议搞视察,推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产业发展、高标准粮田建设,不遗余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市人大常委会48名帮扶干部尽职尽责,先后21名驻村队员尽心尽力,助力社旗县小河流村脱贫任务圆满完成、乡村振兴扎实推进,驻村工作受到省委组织部等五部门联合表彰。

  同台竞技 推动人大业务工作走在前列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必须用党的创新理论定向领航。

  南阳市人大创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座谈会制度,把637名市人大代表和82名机关干部划分为12个学习小组,常态化开设“人大大讲堂”,采取专家授课、领导领学、集体研讨、线上学习等方式加强理论武装。围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在全体市人大代表中开展“主任谈感悟、委员谈感想、代表谈感言”活动,出版近30万字的学习集锦,促进形成人人学、人人悟、人人干的浓厚氛围。

  弘扬“讲政治、崇法治、行民主、勇担当、乐奉献”新时代南阳人大精神,建立人大系统工作考评机制,开展“讲、述、评”活动,给想干事的搭“舞台”、给能干事的立“擂台”、给不干事的设“阳台”,着力打造政治坚定、服务人民、尊崇法治、发扬民主、勤勉尽责的人大工作队伍。

  构建新时代南阳人大工作“1+3+N”新格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为引领,着力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突出三大任务,就是围绕全局抓大事、当好党委助手,围绕发展督要事、当好“一府一委两院”推手,围绕民生办实事、当好人民帮手;聚焦N项重点,就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立法质量效率、增强监督刚性实效等若干重点工作,为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全市建立41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坚持“小切口”,突出“小快灵”,以良法推动发展、实现善治。制定《南阳市电梯安全管理条例》,以法治方式规范电梯安全管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审议通过《南阳市公共停车场建设与管理条例》,为破解城市停车供需矛盾、解决人民群众停车难题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南阳人大立法质量和数量居于全省前列。

  以“闭环监督”增进民生福祉。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生态环保、职业教育、湿地保护、传染病防治等加强监督,全年安排工作议题35项,坚持审议报告和审议整改情况并重,实行“双审议、双测评、双公开”和“问题清单”制,让监督工作更加精准、监督成效更加凸显。

  政府工作怎么样?人大代表来评判。每年动态组织千余名五级人大代表,通过“部门工作亮一亮传平台、代表互动促一促提建议、参评代表评一评表民声”,对政府36个工作部门依法履职情况、服务发展情况等进行评议,每季度评议一次,评议结果在《南阳日报》公布。政府工作部门变压力为动力,工作质效不断提升。

  同题共答 推动人大创新工作走在前列

  赵乐际委员长在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要求,要全面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总结、继承、完善、提高的原则,继续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南阳全市上下同题共答,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实践。

  南阳市委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 创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示范市的意见》,从目标定位、实施举措、落实路径三个方面提出了18条思路举措,特别是提出“六大机制”,即通过畅通民声渠道,健全人民意见建议受理承办机制;充分发扬民主,健全依法选举任免机制;回应人民关切,健全民主协商机制;广泛征询民意,健全民主决策机制;发展基层民主,健全民主管理机制;接受人民监督,健全民主监督机制,为推进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河南省《人大调查研究》全文转发推广。

  南阳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深化完善人大代表联络平台体系 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示范基地的实施意见》,深化市、县、乡、村“四级七种”代表履职平台体系,建成1509个实体代表联络站、249个网上联络站、48个专业代表联络站,全市1.9万余名五级人大代表全部编组进站。使人大工作有阵地、代表履职有平台、群众呼声有渠道,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民智。

  在深圳探索设立了全省首家驻外代表联络站,为20多万名在深圳创业的南阳人提供跟踪服务。设立5个月来,驻站代表接待群众183人次,收集各种意见建议50余条,专门举行“服务老乡就业、助推企业发展”活动,推动解决在外人民群众就业难题,体现了“人民群众走到哪里,人大服务就跟到哪里”。

  建立代表履职评价体系,在全省率先出台代表履职考评办法,既有正向激励措施,又制定负面清单,不断激发代表的履职潜力、代言活力、为民动力。

  建立代表密切联络机制,出台代表联系群众的“四联系”制度,637名市人大代表直接联系6370名人民群众;每次常委会会议坚持邀请39名人大代表列席,在今年8月份召开的常委会会议上,首次邀请10名公民旁听会议,推动人大工作更加贴近群众、深入群众、服务群众。

  全市各级人大不断探索基层示范点建设,进一步拓展群众有序政治参与渠道,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方法,深化“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制度机制,助推人大工作触角向基层延伸,把人大各项工作建立在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

  新时代新征程,“走在前列”既是目标,又是要求。南阳人大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实际工作成效助推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河南实践贡献南阳力量!


编辑:王紫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