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宝应人大:突出“三度” 推动人大调查研究提质增效

时间:2023-08-31  来源:人民代表报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就人大而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也就没有决定权和监督权。近年来,江苏省宝应县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把调查研究作为履职行权的前置要素,着力在深度、效度、力度上求突破,以调查研究提质增效推动人大工作与时俱进。

  点面结合延深度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宝应县人大常委会坚持突出重点,靶向发力,努力推动调查研究求深求实。一是科学选题精准切入。县人大常委会以小切口提高调研的精准度,紧跟县委中心工作,聚焦“双千亿”目标任务,紧扣“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等开展针对性调研,提出合理性建议;紧跟代表、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围绕“15分钟医保服务圈”等开展专题性调研,回应群众关切;紧跟依法治县现实需要,突出“行政复议”“家事审判”等专业性调研,发挥法治建设保障作用。二是精心组织广泛覆盖。调查对象的代表性和覆盖面是影响调查结论科学性的重要因素。课题确定后,县人大常委会精心制定调研方案,灵活运用座谈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观察、统计分析等各种方式推进;精心筛选调研人员,人大常委会分管主任挂帅,除组织对口委员和人大代表参加外,还邀请人大专家智库成员、市民群众代表参与,实现调研“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三是深入基层精细调查。调研时,县人大常委会力戒形式主义,既听取部门单位面上的工作汇报,也深入窗口单位、项目现场实地看现状、查数据,在调研全县环境保护工作时,调研组先后走访了4个部门、6个镇区、8家企业、30名人大代表。为避免“雾里看花”,常委会坚持学习为先,帮助调研人员掌握相关法律法规、上级政策文件的具体条文等,同时注重对不同来源的数据,特别是涉及重要情况的数据进行甄别比较,确保真实可靠。

  结果呈现有效度

  调查以求其实,研究以求其是。人大调查研究的落脚点在于掌握实情、分析问题、推动解决矛盾,务实有效是关键。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调研报告的撰写,力求全、准、灵。一是材料系统详实。调查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取决于对材料的占有程度。县人大常委会注重兼听各方意见,既到好的地方总结经验,也到差的地方“解剖麻雀”,又“开门纳谏”,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通过电视报刊、人大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平台,向社会征集意见建议。对收集到的材料,运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进行定量评判、定性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二是问题清楚典型。调查的核心不是数据和资料,而是借助数据和资料发现基层实实在在的问题。县人大常委会集思广益,实事求是用数据和典型实例说话,“原汁原味”汇报成绩,客观公正反映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丝分缕解,推动认识系统化、深刻化。针对《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梳理涉及市场环境、政务服务、监管执法、法治保障等6大类14条问题,捋清了问题的本质根源。三是建议科学可行。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之策,是调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效的有效途径。县人大常委会以务实管用为原则,把握好历史逻辑、轻重缓急,以解决调研对象工作中存在的短板弱项为出发点,力求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既注重解决当前问题,又着眼长远发展,提高建议的针对性、操作性和衔接性。例如,围绕年度环保工作开出5张“药方”,涉及责任落实、法律宣传、问题整改、基础设施、执法服务等环境保护多个环节、16个要素。

  转化运用重力度

  人大调查研究的终点,不是完成调研报告,而是把调研所知所得和自身依法履职行权结合起来,推动“一府一委两院”改进工作。县人大常委会立足“四个机关”职能定位,注重在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上下功夫,努力把良言变为善策。一是强化分类推进。涉及人大常委会自身的调研成果,及时形成参阅文件印发,供常委会组成人员参考;适时以制度形式固化,下发各镇人大,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促进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涉及党委职责范围的调研成果,主动以书面形式上报,供党委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时参考。涉及“一府一委两院”职责范围的调研成果,及时转送办理。二是强化机制完善。围绕常委会会议、主任会议议题开展调研形成的成果转为人大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的,参照代表议案建议处理模式,结合审议意见督办要求,建立“调查研究+问题清单+督促整改+限时反馈”机制,打造全链条监督闭环,以明确的工作标准、完善的落实反馈机制要求“一府一委两院”落实到位,推动调查研究成果从“纸上”落到“地上”。三是强化刚性督办。对交办落实的调研成果,县人大常委会紧抓不放,由各工委负责跟踪监督,通过组织视察、座谈、执法检查、评议等方式适时开展办理情况“回头看”与滚动调查评估,在问题发现与整改的无缝衔接中发挥人大作用,推动实际问题解决。(作者:陈金荣)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