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江汉区人大:“民呼我应”暖民心 “代表有约”见实效

时间:2023-08-01  来源:“武汉人大”微信公众号

  “困扰多年的房屋外墙开裂、渗水问题终于修好了,心里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小区新修了电动车集中充电棚,再也不用担心飞线充电的安全问题了!”……近段时间,在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开展的代表活动中,社区居民纷纷为人大代表点赞。

  今年以来,江汉区人大常委会按照湖北省人大常委会“聚力共同缔造·代表行动”和武汉市人大常委会“代表三进·共同缔造”活动部署,立足本区实际,创新开展“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为目标,以“约您共学、约您共话、约您共建、约您共督、约您共评、约您共享”为内容,以“有阵地、有活动、有效果、有机制、有集成”为标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的天然优势,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丰富和拓展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基层实践。

  建强活动载体

  打通“约”的“最后一步”

  如何让“代表有约”更加广泛倾听基层群众的心声和诉求?针对这个问题,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加强代表活动平台和载体建设,夯实“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的基础。

  工作力量全覆盖。全区13个人大街道(开发区)工委全部配备专职主任(副主任)和人大工作联络员,100个社区分别明确一名副书记专职负责社区人大工作,实现了基层人大工作专人抓、代表履职专人服务。

  代表阵地全覆盖。早在2013年,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在街道、社区建立代表工作室和代表接待室,在全市率先实现全覆盖。近年来,深入推进代表接待室(站)建设,在持续推进全区13个街道(开发区)代表工作室,100个社区代表接待室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打造了12个有亮点、有特色的中心代表联络站,在良友大厦设立全市首家楼宇代表联络站,新建开发区园区四级代表之家,把代表联系群众的触角延伸到楼宇和园区,形成了系统化、立体式、全覆盖的“代表有约”平台。

  代表进室全覆盖。将江汉地区的264名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就近编入全区13个街道(开发区)代表工作室和101个代表接待室(站),让代表就地就近参加所在区域“代表有约”活动,织密代表联系群众网格,全方位、多渠道收集社情民意。

  创新活动形式

  拓宽“约”的“沟通渠道”

  坚持守正创新,积极探索人大代表与居民群众“有约”的内容和形式,让“代表有约”更接地气。

  江汉区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95%以上。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人大责无旁贷。2023年7月11日,江汉人大“约您共话——汇聚人大代表力量,助推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在汉口文体中心举行。

  “江汉区作为金融大区,如何利用金融优势为辖区企业做好服务?”

  “江汉区是商贸大区,请问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利用网络经济推动传统商贸业发展?”

  ……

  活动现场,江汉地区四级人大代表、区政府相关部门、企业家代表、专家学者面对面交流,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们恳切发问,直指痛点;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真诚释惑,回应诉求,“碰撞”出许多新思路新举措,为江汉区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代表智慧和人大力量。

  “一问一答之间,问的是发展,答的是信心;问的是难点,答的是措施;问的是代表们的殷殷期待,答的是对江汉发展的美好愿景。我相信,这个活动会把人大代表的金点子变成破解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负责人在现场点评时称赞道。

  “作为来自企业的人大代表,对服务业发展短板感同身受;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则对服务业发展成效、问题和对策了然于胸,这种活动拓展了闭会期间人大代表履职平台,也有利于政府不断改进工作。”武汉市委党校专家在点评时指出。

  坚持问题导向

  真正“约”到“群众心坎”

  “代表有约”聚焦的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企业的发展成效和群众的幸福感。江汉区人大常委会突出发展导向、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代表有约”靶向发力、精准服务,推动解决了一批企业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新华街道地处汉口中心地段,为更好地服务楼宇经济,人大新华街道工委设立了全市首家“楼宇代表联络站”。今年以来,对楼宇代表联络站进行提档升级,围绕“民呼我应·代表有约”主题活动,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精准服务·助企兴业”活动,市、区人大代表走进良友大厦楼宇代表联络站,与辖区企业面对面座谈交流,了解企业所忧所困。区人力资源局、商务局、税务局、金融街管委会等职能部门及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金融机构受邀共同参与活动,为企业答疑解惑、提供贴心服务,解决了零售货运企业融资、律所高层次人才招引、越秀楼宇入驻企业行政审批、楼宇企业租金减免、白领食堂建设、停车场改建等一系列问题,助力楼宇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助力解决民生问题。汉兴街道红梅里社区铁路小区居民楼因建设时未规划安装天然气管道,居民只能长期依靠瓶装液化气烧水做饭,存在着换气麻烦、搬上搬下难、使用不安全等诸多问题,居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将安全便捷的天然气“接进”家中。今年3月,在“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中,区人大代表何庆冬、陈明霞了解这一情况后,主动认领这一民生项目,多次上门听取居民意见,通过人大汉兴街道工委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对该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督办,终于促成了该项目5月份开工,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小区188户居民的“用气难”“用气贵”问题。

  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在唐家墩街道马场社区三金华都小区,楼房外墙空鼓、开裂、渗水,居民家中墙壁成片发霉,已持续十年,开发商迟迟不履行生效判决,维修工程一拖再拖。近日,区人大代表走进小区开展“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就居民反映强烈的外墙渗水问题进行实地走访和座谈研判。身为律师的区人大代表祁飞提出建议,由社区公益律师向法院申请依法强制执行,用法律手段维护业主合法权益。在街道、社区和代表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这一“老大难”问题得以解决。

  强督办促落实

  形成“约”的“闭环管理”

  为做实“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后半篇”文章,江汉区人大常委会将开展活动与代表建议督办有机结合,加大对活动中收集形成的代表建议的交办、转办和督办力度,形成“收集整理、分类协调、交办转办、督办回复”的闭环机制,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线下+线上”。对“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中收集的代表建议,实行建议清单、交办清单和效果清单“三张清单”,将代表建议办理纳入全过程项目化、责任制管理。对重点代表建议,由主任会议成员带领相关专工委跟踪督办,着力推动问题解决。加强对线上“江汉人大网上工作平台”的推广使用,开发“议案建议办理”模块,在线督办代表建议,代表与承办单位线上互动,实现办理过程网上晒、办理结果网上评。

  “快速+现场”。创新交办方式,有针对性邀请职能部门参与“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当场听取意见,明晰解决办法,推进问题快速解决。比如,江汉区八古墩北路铁路沿线是一条绿道,社区协调修建了便民椅,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纳凉的好去处。在近期的一次“约您共话”议事会上,有居民提出建议“最近天气越来越热,大家都是晚上出来散步,如果能在这条路上加装一些路灯就更好了。”代表及时将该建议向人大唐家墩街道工委反馈,区建设局、区城管局等单位迅速行动,一个月不到,该路段上13根新建太阳能灯杆、15根增设LED灯板增亮的路灯全部安装到位,不仅点亮了黑夜,更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代表+检察”。创新开展人大代表建议与公益诉讼检察建议衔接转化,汇聚人大代表和检察机关的监督合力。比如,在6月份举办的“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中,人大代表与区检察院公益诉讼部一起前往江汉路、万松园的电竞酒店和剧本杀经营场所进行走访调研,发现了消防安全、食品安全等监管缺失问题。代表们及时形成建议,交由区人大常委会向区政府进行交办;同时,区检察院对相关职能部门履职情况加强监督,加强未成年人保护。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截至7月,江汉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358场,参与活动的人大代表超过1000人次,推动解决了惠企政策落地、老旧小区改造、天然气安装、房屋漏水、下水管网改造、停车难等一批市场主体和社区居民关注的问题。“开展‘民呼我应·代表有约’活动,架起了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充分彰显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势和功效。”江汉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何裕生说,“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新途径、丰富新载体,让每一个‘代表有约’故事都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江汉实践的生动写照。”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