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宿州人大:破立并举 创新推动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时间:2023-07-10  来源:人民代表报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面对新时代新征程,安徽省宿州市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地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的要求,运用创新思维,破立并举,推进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人大立法工作应破除“配餐式”地方立法,汇集民意由民立法,发挥基层立法“点阵效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人大立法工作的“灵魂和主线”。从地方立法实践看,立法工作由人大主导、政府职能部门深度参与,在议题和内容上为群众“配餐”,群众坐等“用餐”,往往难以保障充分反映民声、体现民意。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这一理念,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努力破除立法工作“配餐式”,创新形式汇集民意,着力实现从“为民立法”到“由民立法”的转变。在立法形成机制上,保障代表全过程参与立法,注重向代表征集年度立法计划项目建议,同时把代表所提的立法议案作为年度代表工作的重点内容,实行法制委员会统一审议、相关工委跟踪督办,审议结果和立法成果向下一次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在法规起草过程中,把基层立法联系点作为倾听群众意见建议的“主阵地”,把立法调研功夫做实做细,真正了解群众的立法需求。法规起草坚持“说百姓话”,力避艰涩难懂的法律术语,内容上“需要几条定几条、几条管用定几条”,“小快灵”与“大块头”并重,确保法规有特色、真管用。在草案征求意见时,积极推进人大协商,使人大立法更加符合改革发展需要,更好反映社会关切。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有7部法规在制定过程中召开了专家论证会,社会反响较好。

  新时代人大监督工作应破除“程序式”组织方式,深化调研把准病灶,推动监督导向“反向发力”

  新时代的人大监督,不仅要在服务中心大局中拓宽“纬度”,还要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延伸“经度”,也就是要在逐步扩大监督覆盖面的基础上,拓展为民监督的方法和路径。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一直力避监督的“经验式、套路式、程序式”,着力探索增强为民监督的刚性效果。在具体做法上,坚持议题选择体现民意,除预算、决算等法定监督议题外,于每年初安排各工委,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向代表和群众公开征求监督议题。年初,围绕经济发展确定监督议题9项,围绕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事项开展视察调研4项,把好议题选定体现民意的“头道工序”。坚持深化调研找准病灶,把调查研究作为行使监督权的前置程序,要求各委室和组成人员无调研不监督、不上会。在审议议题前,至少提前一个月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发现问题,找准病灶,让审议“有的放矢”。坚持提升审议办理质量,从制度入手,先后修订满意度测评办法等制度,对审议的组织、方式、要求、程序等作出全面规范,形成高质量出台审议意见、全过程跟踪督办、全流程评价反馈的工作机制。为体现监督刚性闭环,邀请人大代表和部分群众参加,对“一府一委两院”的专项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满意不满意群众说了算,推动监督导向自下而上“反向发力”。

  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应破除“休眠式”代表履职,提升工作站室质效,打通代表履职“最后一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统筹市、县、乡三级人大,从硬件到软件到机制,三管齐下推进代表工作站室规范化建设,为代表日常履职提供阵地场所,努力破解社会公众对人大代表“开会唤醒、闭会休眠”的履职印象。在站点布局上,全市共建成代表工作站114个、工作室834个、小组活动室720个,基本实现全覆盖,创建五星级站室19个。在建章立制上,制定了《宿州市人大代表工作站(室)建设标准》等4项具有宿州特色的工作制度。在工作开展上,五级代表定期进站入室接待群众来访,收集梳理社情民意。

  新时代人大工作应破除“空泛式”机关建设,优化作风提升效率,增强争先创优“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机关”的重要论述,为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自身建设明确了目标方向、提出了重大要求。近年来,宿州市人大常委会力避工作机关建设“空泛化”,细化实化工作机关建设举措,坚持抓理论学习“铸魂”,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第一议题”,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学习中不断深化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认同,确保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抓效能提升“凝心”,面对基层人大人手不足的困难,打破各委室相对独立的工作格局,按照统分结合的原则,整合机关人力资源,构建“大机关办公”格局,成立党建、宣传、综合文字等7个专项工作组,增强了争先创优的内生动力。坚持抓作风建设“固基”,连续五年将党风廉政暨作风建设会议作为常委会和机关的“新春第一会”,以作风建设创新绩,推动全年工作开新局。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