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看河南丨中原食品实验室里有什么?一起去看看

时间:2023-05-1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宋向乐)2022年9月成立的中原食品实验室已经快1岁了,拥有豪华研发创新团队,获得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的鼎力支持。中原食品实验室现状如何?近日,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临颍县检查促进乡村振兴“一法一条例”实施情况时,来到中原食品实验室调研。

  食品产业是河南省支柱产业

  2020年河南省的食品工业已经达到1.3万亿,占河南省GDP的1/5左右,连续20年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山东省。从食品工业产业链上来讲,河南省已经构建起肉制品、面制品、乳制品、油脂及果蔬五大产业链,上下游产业链完整。

  根据统计,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达2500多家,培育出双汇、卫龙、三全等一批全国知名品牌。但是,河南食品产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企业多而不优,大而不强,品牌特征性不足,外向型产品欠缺;第二,加工比例不足,精深加工度仅达到21%,副产物综合利用率仅40%;第三,原料供应链不稳定,关键装备、技术、基料依赖进口;第四,创新及前瞻性布局不够,国际竞争力不强。实践表明,创建新型创新平台是带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之下,中原食品实验室应运而生。

  漯河市食品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人民币,占全国1/50,其中麻辣面制品、火腿肠、冷鲜肉单品产量等均居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国食品名城”,是名副其实的食品“强市”。

  中原实验室的前身

  2022年9月,中原食品实验室在漯河市一成立,便引起业界的关注。这个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任发政领衔的实验室,聚集了10名院士,组建了13个科研团队,有180名科研人员,来自全国19所高校科研院所的29名食品领域的著名科学家担任首席科学家。

  走进中原实验室的展厅,五颜六色的玻璃瓶、满墙的证书和创新团队显眼的照片简介都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我们公司是国内外上百家知名企业的优选供应商,目前可以生产35种天然色素,涵盖天然色素的全色系产品。”研发人员告诉记者,作为国内较早提取植物天然色素的企业之一,中大恒源与知名院校合作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60多项自主核心发明专利,栀子黄、姜黄色素产量及销量位居全国第一,并出口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

  中大恒源成为“专精特新”企业,是漯河市多年创新驱动引领食品企业进军农产品精深加工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的结果。

  2017年9月,漯河市建立了旨在服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经过5年的不懈努力,2022年9月,食品产业公共研发平台正式升级为中原食品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6所国内知名院校成为共建单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担任实验室主任。

  13个创新团队引领河南省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据了解,坐落于漯河食品职业学院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是我省十个重点建设的实验室之一,在这里将形成实验室+中试基地+产业园区的全链条产业转化体系。整个中原食品实验室大楼一共分为六层,设置有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光谱分析室等多个一流的高标准实验室。

  实验室实行“1+6+N”组织建设模式,明确食品产业六大发展方向,实行“1+1+2+M”人才工作运行模式,组建了13个创新团队,汇聚了一批高端创新人才。

  目前,中心实验室专属1.2万平方米的新研发大楼建成投用,配套园区拥有21条中试生产线,第一批5000万元仪器设备已到位,8000平方米省级中试基地、1万平方米孵化中心投入使用。

  “未来几年,中原食品实验室将坚持‘传统食品升级+未来食品布局’双管齐下、‘服务+创新’双轮驱动,全面提升食品产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组织架构,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协同推进‘卡脖子’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河南省万亿级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任发政院士表示。

  一个科技实验室带动一座城的创新,一个科技实验室带动一个产业的升级,位于河南省漯河市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正扮演着引领河南乃至中国食品产业发展的角色。

  河南已经有了10家省实验室

  2021年7月17日,河南首家省实验室嵩山实验室揭牌,我省迈出搭建一流创新平台的第一步。

  随后的一年多里,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等省实验室相继揭牌。2022年11月,天健先进生物医学实验室和平原实验室获批建设,我省省实验室总数达到10家,在种业创新、新能源、食品、生物医学等领域纷纷注入创新发展的强心剂。

  除了省实验室,河南还设立了首批11家省实验室基地,形成以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格局。河南围绕光学精密制造等重点产业,组建了21家省中试基地、25家省产业研究院,建成中试线146条。积极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大科学装置功能区核心区建设,已布局超短超强激光等装置及配套设施。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