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丨“国家账本”中的民生关切

时间:2023-03-16  来源:中国人大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强调,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为国理财,为民服务。政府筹集的每一分钱都来自社会公众,花出去的每一分钱也关系着千家万户。2023年的“国家账本”,多项安排聚焦民生关切,托举百姓“稳稳的幸福”。

  幼有所育,润泽幸福童年。立德树人,始于幼学。抓好学前教育,是发展儿童素质的题中之义、提升国民素质的必然要求。2023年,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安排250亿元、增加20亿元,扩大普惠性教育资源供给。

  学有所教,促进教育公平。强国必先强教,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2023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安排教育支出4216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5.3%,排首位。增加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安排100亿元、增加30亿元,支持改善县域普通高中基本办学条件。

  “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让职业教育“香起来”、“热起来”,支持探索建立基于专业大类的职业教育差异化生均拨款制度试点。让高等教育“通起来”、“新起来”,支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支持地方高校改革发展资金安排404亿元、增加10亿元,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高校“双一流”建设等。

  劳有所得,夯实民生之本。就业,一头连着亿万民众,一头连着发展大局。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实现1206万人,保持了就业局势总体稳定。2023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68亿元、增加50亿元,支持各地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为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的目标提供财政保障。

  病有所医,建设健康中国。“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2023年,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安排财力补助资金1700亿元、使用2022年权责发生制结转资金300亿元,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等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640元,较2018年提高30.6%;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5元,达到每人每年89元,较2018年提高61.8%。

  老有所养,守护最美“夕阳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2023年,深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落实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确保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老年人用品和服务需求巨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支持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住有所居,撑起“幸福港湾”。无论是满足群众住有所居的热切期待,还是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都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2023年,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实施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发挥住房公积金支持作用,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完善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加快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

  弱有所扶,织密社会保障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2023年,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安排1567亿元,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推动预算编制更好回应民生期待,从预算审查工作的提前介入环节开始,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就向预算审查联系代表、基层联系点发函,征求相关意见建议。召开年度预算编制工作代表通报会、部门预算座谈会,协助开展预算初步审查等,充分听取吸收意见建议。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拓宽渠道途径,把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反映上来、推动落实下去。

  批准预算只是开始,把每一分钱花出最大效益、增进民生福祉更是不懈的追求。我们相信,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确保沿着“路线图”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心向往之”必将变成“现实图景”!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