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智慧新动能

时间:2023-03-03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火爆全网的ChatGPT,再次掀起人工智能发展应用高潮。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本报特推出“AI+,智慧新动能”报道,实地探访人工智能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应用场景,探讨人工智能如何以人为本,更好服务于人、助力现代化河南建设。

  特种机器人“身怀绝技”

  河南日报记者 李鹏

  “听”现场声音、“闻”烟雾浓度、“看”实时画面、“感”现场温度、“想”是否预警……3月1日,在中信重工的产品展示屏上,记者看到特种机器人在特高压变电站现场应对灾情的场景。

  近年来,在有毒、易燃、易爆及高空等复杂情况下,洛阳这家企业正规模化助力实现“机器换人”作业,目前已开发出消防机器人、矿山巡检机器人、重选接矿机器人、排爆机器人、超高压水射流机器人等50余款特种机器人产品,以及众多机器人应用解决方案,广泛应用于应急救援、矿山开发、城市建设等众多领域。

  比如,让矿山开发更“智慧”的“机器人军团”。位于栾川县的洛阳钼业集团选矿三公司的远程控制操作间里,通过电子屏幕,几公里外的露天矿山生产情况尽收眼底,数据出现异常时系统及时自动预警。背后的支撑,正是中信重工建设的矿山装备工业互联网平台。中信重工利用既有优势将战略目光盯在了更具创新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智能矿山装备领域,为一座座矿山插上“智慧翅膀”。

  如应用于云南华联选矿床的智能摇床接矿机器人,可代替人工巡检与手动调节接矿盘,实现过程无人化、工艺稳定。相较过去,节省了三分之二巡检操作人员,同时工艺指标提升0.5%,每年能为企业创收近千万元。

  “在工业领域,难的不是让机器人动起来,而是如何利用我们既有优势在工业生产线上实现多机协同。”中信重工创新研究院基础共性研究所副所长王跃辉告诉记者,运用“5G+工业互联网”技术,将实现人、机、物全面互联互通,有效支撑工业互联网应用场景。当前,中信重工也在从单纯的制造型企业向全流程服务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

  零部件质检慧眼识“瑕”

  河南日报记者 孔学姣

  由人工质检向智能质检升级,带来的是黄河科技集团信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黄河信产”)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成功转型。

  2月28日,黄河信产服务器装配车间内,一名工人给服务器贴完铭牌、标签之后,按下下方的绿色按钮。“无翘边、气泡、破损、褶皱,位置粘贴正确、无歪斜、无脏污,检测通过。”3秒之后,AI质检就给出了合格结论。

  “如果是人工质检,基本需要10秒。”生产制造专家程明超说,由于服务器产品物料情况、配置规则均较复杂,业内服务器装配线体主要由人工完成。工人每天要完成类似的动作成百上千次,难免会因疲劳、情绪波动、异常中断等情况造成操作质量问题。

  黄河信产依托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利用AI算法,实现智能自动光学检测,对服务器产线进行了数字化转型改造。“我们深挖AI应用场景,提供算力支撑,助力企业转型升级。”许昌市市投数字经济产业集团董事长袁军说。

  从现场看,工控台、摄像头、补光灯再加上按钮,就是全部的硬件设施,可一键完成对安装位置、数量与质量的检查并记录检验数据与即时情况。“这如同给工业生产装上了发现问题的眼睛,实现了生产和检测理念的重塑,问题不会留到下个环节。”程明超介绍。

  如今,印制电路板的缺陷检测精度提升至99.9%,质检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提升了3倍。生产制造部总监刘晓飞说:“AI质检有效解决了计算制造行业产品使用性能不良、交付效率较低、质量稳定性不高,以及劳动力紧缺,原辅材料、人力成本上涨等问题。”

  资料显示,AI质检已经从前几年的试点应用,走向规模化复制推广,对工业生产提质增效的作用日趋凸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在通信和电子制造、机械加工、电力等领域都将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刘晓飞说。

  专家百里之外“云”巡田

  河南日报记者 王昺南

  作为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红君与土地打交道多年。过去每到春季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期,他都会成天在田间忙碌,而今年却轻松得“有些不太习惯”。“过去是人工巡田查看病虫害,现在通过智慧植保系统,田间情况一目了然。”他说。

  刘红君所说的智慧植保系统由河南农业大学农业大数据创新中心智慧农业团队开发,如今已在滑县推广应用120万亩。该系统利用人工智能、遥感、物联网等技术,在田间地头上演了一场场防治病虫害的“智能秀”。

  “目前,病虫害数据的采集仍依靠植保人员田间调查等传统方式,不仅耗时费力,还存在主观性强、时效性差等不足。”2月27日,该中心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信息与管理科学学院副院长乔红波教授介绍,他们开发的智慧植保系统,利用搭载传感设备的无人机,20多分钟就能采集完3000多亩农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的图像。

  在农业大数据创新中心,大屏幕上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病虫害的画面,图片上清晰地显示着蚜虫的分布状况。“信息采集完后我们将对其进行识别。例如,我们连续3年采集了4万余幅蚜虫危害的图像,根据严重程度将这些图像分为4个等级,随后再利用深度学习技术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提炼出和蚜虫危害有关的特征数据。”乔红波说,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使得对病虫害特征的识别精度达90%以上。

  随后,工作人员标注出病虫害发生的等级、危害程度等,将标注的病虫害数据建模,最后将模型部署到工控机上,可实时识别病虫害危害等级。同时,将识别结果与施药机械相结合,实现病虫害的精准防治。

  目前,该技术已在全省推广应用超500万亩。

  高速服务区休憩“无忧”

  河南日报记者 胡舒彤

  2月27日,货车司机张大海在京港澳高速郑州东服务区放心补了个觉后,继续上路。

  张大海是长途货车司机,为了避免长时间开车导致的疲劳驾驶,他通常会选择在途中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休息片刻。

  “以前不敢熟睡,服务区车辆人员流动大,害怕货物或油料被盗。”张大海说,自打手机里安装了“安心停车”小程序,现在心里踏实多了。

  张大海说的“安心停车”小程序,是指东方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门针对停车安全场景设计研发的智慧停车系统。该系统可实时查看车辆周围情况,并利用AI视频识别技术对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向车主端自动推送报警信息及语音电话。

  “服务区车辆人员流动大,传统视频监控资源数量庞大且分散,如果发现被盗也只能事后追溯追责,应急与处置及时性低、复杂度高。”东方世纪技术总监李志民说。

  为解决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监控难题,东方世纪开发了智慧服务区解决方案,实现对服务区上下匝道、广场、餐厅、超市、加油站等重点区域的实时监管。

  不久前,前往郑州市中心医院高新区分院办事的王燕开车驶入医院附近区域时,手机自动提醒附近停车位情况,王燕按照提示点击链接进入导航模式,把车开进了距医院最近的停车场。

  除了设计智慧服务区方案,东方世纪还依托智慧停车云平台和郑州城市“数字大脑”,对交通治理重难点区域,运用智能引导、短信提醒、即时导航、语音外呼等功能,设计了一体式智慧停车引导解决方案。

  “希望通过技术创新解决出行问题,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安全出行需要。”李志民说。

  短评

  人工智能 “人”字为首

  栾姗 孔学姣

  从机器自动识别技术的逐步应用到最近火爆全网的ChatG-PT,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力和前景越来越引人瞩目。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最早于1956年在达特茅斯学会上正式被提出。近年来,随着计算能力和数据量的增加,AI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成为信息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技术之一,被不少行业和企业竞相应用。

  中原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是河南公共算力服务平台,其医疗、交通、物流、金融和教育等领域的案例显示,目前人工智能最大的贡献,是将劳动者从复杂、有危险有难度、重复枯燥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聚焦于更有创造力的工作。

  黄河信产的服务器生产线以智能质检代替人工,为工业生产增加发现问题的“眼睛”;中信重工研制特种机器人应用于应急救援、矿山开发,在危险环境中完成“不可能的任务”;河南农大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棉花蚜虫,降低农药使用量就是保护环境;东方世纪研制智慧服务区和国内首家AI动态称重及监测系统,让车主尽享便利……无处不在的“AI+”,正在加速河南百业千行的“进化”过程。

  人工智能,未来已来。

  河南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以人工智能为引擎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使机器模拟人的思维过程,或独立、或通过人机协作方式执行生产任务,嵌入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在制造、金融、教育、医疗和交通等领域的应用场景不断落地,极大改变了既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智能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的价值在于以人为本、服务于人,让衣食住行实现“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智慧化供给,让生产要素实现“以生产者为核心”的智慧化匹配,以每秒十亿亿次的计算速度,走进越来越多的生产、生活场景里。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