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春管上新了 | “智慧科技”的“绿色”转化

时间:2023-02-28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赵一帆

  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有些“肥水”却让人避之不及。

  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我国农业源总氮排放量141.49万吨、总磷排放量21.20万吨,分别占全国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7%、67%。这样的“肥水”——农田退水携带大量氮磷营养物质直接入河,既带来环境污染,也导致土壤地力下降,影响粮食产量。

  不过,在南乐县,因为“智慧科技”的加持,这样的现状正不断改观。

  踩着2月的尾巴,记者来到南乐县探访春耕春管。在近德固乡李庄村,成片的麦苗、蒜苗长势喜人。走进蔬菜基地,一块由白栅栏合围,大约40米见方的监测点十分吸睛:6个径流收集池、淋溶池一字排开,雨后的地表径流沿着田埂上的明道进入径流池,埋在地下一米处的收集装置把地下水通过暗道收集进淋溶池。

  “通过对进入淋溶池里的水进行采样分析,是否受到水肥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能迅速掌握。”濮阳市生态环境局南乐分局主任科员徐晓光告诉记者。

  这样的水土环境监测点在南乐一共有45个,主要布设在南乐县马颊河流域,监测范围覆盖全县65万亩耕地。通过对土壤、水质等数据分析,就能为农业生产、化肥使用、面源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指导,这也是全省首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

  一周前,张果屯镇烟之东村党支部书记赵战秒就收到了“预警群”里的通知:“近期有降雨,请指导农户避雨施肥,减少化肥随雨水径流入河造成污染。”除了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通知到户,赵战秒还有另外一个要紧事——给村集体合作社的30亩大棚西红柿覆膜。

  “这30亩地腾茬晚,要尽快覆膜。而且这批农膜是年前买的,再晚就会自动降解无法使用了。”赵战秒说。

  普通农膜完全降解需要上百年,这里的农膜怎么会如此“等不及”?在大棚里,南乐县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魏静茹为记者解开了谜底。

  灰黑色,厚度0.008毫米,看似其貌不扬,却是由生物质新材料制成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在自然条件下,半年左右就会自动分解。“过去的农膜需要在作物收获后收膜,既污染又费力。而生物质农膜可以在收获后直接翻进土地,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不会造成土壤污染。”魏静茹说。作为蔬菜种植大县,目前全生物降解地膜正在南乐大范围推广。

  “农业面源污染分散、随机,不能像治理点源污染那样定点打击,必须由点及面。”徐晓光说。减少污染源,控制污染点……如今在南乐县,良好农村生态的价值正在显现,土壤品质不断提升,“三品一标”基地、小麦良种繁育基地欣欣向荣,生产生态走向共赢。

  春天的田野满是新绿。返程路上,望着车窗外一望无际的麦田,这抹绿仿佛更加鲜亮了。

  记者手记

  年年看春管,今年南乐的“绿色春管图”却令人眼前一亮。

  建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系统,实施农废处理及资源化利用项目,推广使用可降解材料制品……“智慧科技”助力赋能,绿色农业生产在这里“卷”出了新高度。

  今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立下军令状:到2025年,全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400亿斤。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住了命根子,才有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绿色农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它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更是一种理念。有人认为,绿色发展意味着生产成本的提高,推广有困难。但南乐经验证明,把绿色生态“新标尺”立起来,高效生产水到渠成。

  当春管遇上“智慧科技”,这个“春天的约定”必将更加动人。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