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制度伟力激扬奋进力量——2022年地方人大工作亮点回眸

时间:2023-02-27  来源:中国人大网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一年,地方人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充分发挥人大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作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为中国式现代化地方新实践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开局关乎全局,起步决定后程。《中国人大》特推出地方人大工作亮点回眸与展望,与大家共同感受新时代的中国民主法治脉动,共同迎接新征程的地方人大工作崭新篇章。

2023年1月19日,江苏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苏省医疗保障条例》。摄影/曹伟

  坚定人大工作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方向,确保拥有团结奋斗的强大政治凝聚力、发展自信心,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地方人大坚持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围绕地方党委贯彻落实党中央大政方针的部署安排依法履职尽责,以政治建设统领各方面工作,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在人大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和有效执行,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上取得新成效。

  “坚持党的领导,首要的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揽人大工作,指导人大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贵州省人大常委会专门完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把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等作为党组会议、主任会议第一项议程,把落实省委部署安排作为重要议程,形成制度化安排;坚持把人大工作放在省委整体布局中来思考,放在全省发展大局中来推动,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立法和监督计划时,反复研究对接省委部署安排,确保工作思路、重点和举措与全省大局同向同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展工作。围绕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完善新版北京城市总规贯彻实施所需的法规、跟踪监督“一张蓝图干到底”。围绕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作出决定授权政府规定临时性措施,完善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等法规,专题询问全民健身工作,为成功举办作出积极贡献。

  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宣布交给上海三项新的重大任务。上海市人大常委会贯彻国家战略要求,依法全力推动落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临港新片区“五个重要”的发展定位,制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条例,为临港新片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提供基础性制度保障。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着眼于更好融入大局、服务大局,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安排的重点任务,在全国率先编制省人大“十四五”工作规划,经省委常委会审定后印发实施。规划确定与全省“十四五”发展相契合的人大工作目标任务,构建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相适应的工作机制,引领人大在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发挥助力助推作用。

  紧扣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有关管理体制的决定、批准设立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人民检察院的决定,围绕大湾区建设中如何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提升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开展专题调研,检查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实施情况,强化重大国家战略法治服务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成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殷殷嘱托,坚持以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分别制定自治区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等条例,修改《内蒙古自治区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批准《乌兰察布市岱海黄旗海保护条例》,依法保障全区上下合力守好内蒙古这片碧绿、这方蔚蓝、这份纯净。

2月2日,上海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就慈善法修订草案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摄影/陆嫣娜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地方人大注重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载体作用,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民主权利,拓展民主参与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平台,推动人民当家作主更加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人大工作各环节各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地方实践。

  从2021年上半年开始,全国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陆续展开,至2022年6月底全面完成。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公民,全国选民投下神圣一票,参加此次基层民主选举。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选举产生2629447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比上届增加151459名,增长6.11%。在此轮县乡人大换届选举中,全国10亿多选民直接选举产生260多万名县乡两级人大代表,选民积极参与投票,用一人一票的方式直接诠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发并推广使用全省统一的县乡人大换届选举数字化应用场景,全省在线登记选民4291.7万人,户籍人口登记率98.4%,有效解决选民登记“错登、漏登、重登”问题,切实提高了换届选举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为保障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利,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为流动人口参选创造条件,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和流入人员参加选举。甘肃省选民通过信函、传真、微信等可记载、可存查的方式委托其他选民代为投票,方便外出务工人员参加选举。

  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首次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牢记首提地的光荣使命,以强烈的责任感推进学习宣传和探索实践,并充分发挥基层立法联系点和“家站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鲜活载体作用。常委会将加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写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街道工作委员会条例,并将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从10个增加到25个,覆盖全市16个区,从参与立法向监督执法、促进守法、宣传普法深化,积极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鲜活载体、最响亮品牌。

  “真没想到,我的建议能被采纳入法。”来自长沙市望城区的龙先生通过望城区基层立法联系点提交关于各级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红色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起到主导作用并加强财政支持的建议,最终被《湖南省红色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采纳。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被称为立法“直通车”的基层立法联系点,是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工作的重要载体。如今,基层立法联系点在全国各地有了更多“班次线路”,在扩点提质中把更多基层声音传递上来。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贯穿于法治生动实践,在接诉即办工作条例、城市更新条例、节水条例等多部法规制定修改和检查法规实施情况工作中,秉承“涉及千家万户的议题都请千家万户参与、听千家万户意见”的理念,大规模组织全市三级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广开言路、问计于民,形成“万名代表下基层”的工作机制并成为品牌。经过几年探索完善,从立法到监督,“万名代表下基层”已成为北京市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张“金名片”。

  “人大代表之家”、“人大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为人民服务的主阵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在广袤的天府大地上,1.4万余个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深深扎根、蓬勃生长,成为四川省四级人大、五级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民意窗”、“连心桥”,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见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四川实践。

  昆明市人大常委会努力夯实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代表履职平台,规范化建设代表活动阵地,丰富代表活动内容和形式,总结“五个结合”工作方法,助推代表工作提质增效,率先在全省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打通了代表听民意、解民忧“最后一公里”。

2月8日,《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发布。图为位于广东省珠海市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

  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和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立法工作中“全过程”汇聚民意,在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提高立法质效,以高质量立法助发展惠民生,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关键作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现场聆听报告,一个突出感受是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质量高、分量重,不少立法具有先行性。”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睿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德勇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着力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法规制度供给更加精准及时。新旧动能转换促进条例、突发事件应急保障条例、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等法规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首件”,为实现“走在前、开新局”贡献法治力量。

  各地人大坚持问题导向,急需先立,各重点领域立法取得突出进展。在依法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天津制定促进智能制造发展条例,陕西制定地方金融条例,海南制定全国首个公平竞争条例、首个反消费欺诈法规,与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相配套,共同构筑起加快促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规范体系;在环保立法方面,吉林、黑龙江制定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依法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在弘德立法方面,重庆、上海、广西、江西、陕西等地制定出台红色资源保护传承有关条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

  西藏、宁夏、新疆等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自治区平安建设条例、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法规,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法修法工作;在新兴领域立法方面,贵州、辽宁、黑龙江、陕西等地制定大数据产业发展相关条例,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制定数字经济促进条例,有效促进大数据、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

  如何打造联系人民群众和立法机关的民意“直通车”?湖南充分发挥9个省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作用,对60余件国家法律、地方性法规草案提出1000余条意见建议;浙江建成覆盖全省域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体系,运用数字化手段将立法征求意见范围扩展至全省112家代表联络站。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始终,民主立法更具生机活力。

  各地人大还结合地方实际,聚焦社会关切,积极探索“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实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让立法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比如,山西出台《山西省禁止公共场所随地吐痰的规定》,培育引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江苏制定推进“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指导意见,院前医疗急救条例等一批“小快灵”法规相继颁布实施;河南出台气象信息服务条例,以“小切口”立法推动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广东从粤菜发展的“小切口”着眼,形成促进粤菜发展的统一制度规范,以法治之力擦亮“粤菜师傅”金字招牌;福建出台的禁止中小学幼儿园学生携带手机进入课堂的规定,短短5条切中要害,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好评。

  既谋一域,也谋全局,各地人大携手推进区域协同立法,助力地方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立法协同工作机制,辽宁本溪、丹东和吉林通化、白山协同立法保护浑江流域水环境,山东指导设区的市协同立法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湖北指导武汉、黄石等地立法促进武汉城市圈公共交通一体化,云南、贵州、四川三省通过“决定+条例”的创新模式开启共同立法保护赤水河流域的新局面。

  福州、南平、三明、宁德、泉州、龙岩、莆田七市协同立法掀开保护闽江新篇章,川渝两地人大加强协同立法,推动协同立法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川陕甘三省积极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协同立法。协同立法在跨区域河流、大气等生态环境保护,疫情联防联控,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民之福祉,法之所系。聚民智、立良法、促发展、保善治。一部部已推出和正在紧锣密鼓制定修改中的地方性法规,有力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有力保障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2年11月24日下午,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结合审议省政府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摄影/安天鹏

  监督助力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尊严、权威。

  监督权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职权。地方人大深入把握人大监督的政治定位、法律定位,聚焦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群众所思所盼所愿,依法履行监督职责,更好发挥人大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综合运用法定监督方式,探索创新机制方法,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把宪法法律赋予人大的监督权用好,切实增强监督工作实效,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和民生改善。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地方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强化监督协同,综合运用听取审议专项报告、执法检查、专题询问、专题调研等手段,聚焦科技创新、产业转型等重点议题打好“组合拳”,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监督工作,形成叠加集成效应。

  江河万里阔,风劲千帆悬。荆楚大地从不缺乏对未来的憧憬,对科技创新的追求。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省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情况的报告,召开列席代表座谈会,并以联组会议形式开展科技创新工作专题询问,有力助推科技强省建设。

  贵州省在全省上下联动开展《贵州省养老服务条例》执法检查。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就条例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询问,还听取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坚持寓支持于监督之中,统筹运用法定监督方式,促进“一府一委两院”履行法定职能。每项工作的落实落地,都清晰地勾勒出依法监督、服务大局的人大工作崭新图景。

  守护好群众“钱袋子”是人大主要职责之一,财经监督是人大工作的重要内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建立预决算“三审”制度体系,形成对预算编制、调整、执行到决算的全过程闭环监督链条,引导财政资金合理流向,以实效为导向,向人民交出明白账。

  如何创新人大财经监督的“工序”、“手段”,使监督真正“长出牙齿”?嘉兴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数字变革,迭代打造“三循环”财经联网监督系统,推动人大财经监督创新发展。

  秀水泱泱,红船启航。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嘉兴市南湖区人大常委会在财经监督工作中积极倾听基层声音。南湖基层联系点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专题汇报直达资金的落实情况,帮助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原汁原味”听到基层对财税政策的看法和建议,更好监督财政资金使用情况。

  地方人大加强监察司法监督,通过一系列举措支持监察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安定稳定。比如,福建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听取审议省监委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报告。湖北省市县三级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同级监委专项工作报告实现全覆盖。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先后作出扫黑除恶、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法庭作用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加强检察公益诉讼等4个决定,被最高法、最高检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国推广。

  “这几年,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人大监督的问题导向,监督对接群众诉求,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北京市东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吴松元介绍,该区探索“人大闭环监督工作法”,民生议题均“从人民中来”、过程“请人民发声”、结果“由人民监督”。

  近年来,地方人大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实效。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通过视察调研、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履职评议、跟踪督办等方式,打出人大监督“组合拳”,助推石嘴山走出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通过组建法治、教育、农业等专业代表小组,让“专业代表”进行“专业监督”,破解“泛泛而谈”问题;辽宁省抚顺市人大常委会在营商环境监督工作中不回避矛盾,直面难点堵点,提出一条条“干货”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人大智慧和人大力量。

  备案审查是宪法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地方人大加强备案审查工作,维护国家法治统一。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大力推动各市县开展备案审查工作,逐步实现备案审查报告工作制度化常态化显性化。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制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条例,推动本省各级“一府一委两院”规范性文件全面纳入备案审查范围。福建、四川等多省建成省市县三级人大备案审查信息平台。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皖全国人大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供图)

  代表工作更加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工作机制,建设好基层立法联系点。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地方人大用高质量代表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健全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机制、建设线上线下代表履职平台、开展代表主题活动、推进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等创新举措,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为地方高质量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积极贡献代表力量。

  近年来,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建立健全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机制,聆听来自基层一线的呼声愿望,成为地方人大代表工作的一项重要创新。

  “做到真联系、取得真效果。”地方人大召开列席常委会会议代表座谈会,不仅认真听取代表对人大工作、民主法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而且认真研究、积极采纳,或转送有关单位办理、抓好督办落实,切实做到座谈交流取得实效。

  “线上+线下”的“家站”平台成为闭会期间代表联系群众开展履职活动的主阵地。天津市北辰区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区人大代表联络站建设的指导意见》、《人大代表联络站基本规范》等7项制度,确保代表联络站建设有章可依、有规可循。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按照“建在基层、覆盖社区、方便联系”的原则,推动代表“家站”向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基层一线延伸,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代表,代表“家站”的“民意窗”、“连心桥”作用更加凸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各级代表“家站”5900多个,实现全省乡镇、街道全覆盖。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着力打造“网上代表之家”,把代表联系群众、接待选民、收集意见建议的方式拓展到网上,推动社情民意通过“指尖”传达,人大代表在“云端”履职。

  福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托互联网,开辟代表履职新路径。福州市县两级人大全面启用“福建省三级人大代表履职服务平台”,该平台可供在福州市的省、市、县三级人大代表共享使用。浙江、河南、重庆、云南等地纷纷建立网上代表联络站,实现线上线下齐发力,为民服务“真解难”。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经济多重压力等叠加的重大考验,地方人大积极组织代表主题活动。2022年,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各级人大代表中开展以“关注民生提建议,五级代表在行动”为主题的“聚民意,惠民生”行动,发动在皖全国人大代表,以及省、市、县(市、区)、乡(镇)人大代表,了解社情民意,积极提出意见建议,推动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截至2022年12月底,全省五级人大代表累计提出54.1万余件建议,已办结33.3万余件,满意率达95%以上,推动解决一批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这一工作也成为安徽省人大代表的履职品牌。

  江西省人大常委会部署开展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六个江西”建设、争当“四个表率”主题活动。其中,赣州市人大常委会把助力打造新时代“第一等”营商环境作为重点工作,向全市2.3万名各级人大代表发出倡议,争当优化营商环境的先行者、监督者、助推者。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对各设区市的主题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挂图督办、调度推进,并建立人大代表意见建议处理答复机制,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转交相关部门办理。

  民生实事项目,关乎百姓福祉。2022年4月,深圳首次在市人代会上通过市人大代表差额票决产生十件民生实事,标志着民生实事代表票决制在广东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17个县、983个乡镇已全面铺开。江苏无锡、江西宜春、河南鹤壁、湖北宜昌、陕西安康……人大代表票决重要的民生实事项目在各地蔚然成风。

  创新完善代表建议督办机制、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是地方人大工作的一大亮点。四川省雅安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开展代表建议质量和办理实效“双评价”工作,出台《雅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质量和办理实效双评价及重点代表建议办理回头看办法》。每年定期对上年度重点代表建议答复承诺事项办理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加强回访监督、跟踪问效,促进金熊猫旅游卡、120“微急救”平台等一大批便民惠民政策措施落实落地,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

  青海省坚持制度先立先行,出台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人大代表履职管理“两个办法”,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代表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代表建议提出和办理质量的意见、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评价办法等,为发挥代表作用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月7日,湖北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召开部分在鄂全国人大代表研读讨论立法法修正草案暨会前培训。摄影/刘浪

  记者手记

  推动新时代地方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时代呼唤着我们,人民期待着我们,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地方人大工作创新举措不断,交出亮点纷呈的履职答卷,留下坚实有力的履职印迹。地方人大工作取得新成效,得益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得益于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着力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得益于坚持依法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设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得益于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得益于牢牢把握“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全面加强新时代人大工作和建设。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

  新征程砥砺初心,新使命催人奋进。新时代新征程上,地方人大下一步的工作亮点还有很多: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化“万名代表下基层”机制,建好用好代表网上履职平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将强化高质量发展法规制度供给,制定南沙深化粤港澳合作条例、科技创新条例、技能人才培养促进条例等;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将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改革开放、打造文旅强省等,科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和年度计划,更好以良法保障和促进高质量发展;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将开展千名代表调研视察千项工程行动,助推地方高质量发展。

  春天已来,全国人代会即将召开。春潮澎湃,激荡新时代万千气象。地方人大将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履职、担当尽责,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