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里头遗址“上大学”

时间:2023-02-09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郭歌

  仔细端详一个3000多年前的陶罐,王丛苗再次把卡尺夹在罐壁上,认真量出厚度。数字跟前几次没有出入,她这才下笔。随着铅笔、三角尺、比例规在手里来回切换,一个花边口沿小圆腹罐的四分之一剖面图慢慢出现在纸上。

  “一毫米的误差也不能有,错一点就不是罐的真实面貌了。”2月7日,在偃师二里头遗址,59岁的王丛苗一如往常在工作。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的特聘高级技师,她对自己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

  一个土生土长的二里头村村民,如何成为一名高级考古技师?

  1983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工作队向遗址所在的3个村子招收考古技师,辅助发掘工作。

  第三次高考失利的王丛苗仿佛看到了人生转机,“那时候觉得能和这些考古队的文化人一起工作,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王丛苗满怀信心和期待,面试官看着她瘦小的身板却直摇头。“考古是个体力活,小姑娘你能干吗?”“怎么不能?”王丛苗拿起洛阳铲“噌噌噌”往下挖,不一会儿就挖到了两米深。她的诚意打动了考古队。

  从扛锄头到拿洛阳铲,王丛苗加入了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二里头考古工作队,负责二里头遗址的发掘和文物绘图工作。

  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王丛苗很是吃力。文笔差,写个报告咬断笔、挠破头。“不会写就拿着专业书籍、考古报告翻来覆去读背。”王丛苗说,在每一个考古现场,她都来得早、走得晚。

  “起点低,更要加倍努力。”工作中,王丛苗发现自己对考古绘图颇感兴趣,于是便不断提升绘图水平。她曾到北京参加专业绘画培训,后来还把自己的桌椅画本搬到二里头遗址库房,把库房里的陶器画了个遍。

  从吃力写发掘记录到考古绘图惟妙惟肖,王丛苗成为考古队的主力绘图师。40年间,她参与发掘的遗迹有数百处,发表考古绘图1.6万多幅。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大型考古报告《二里头》涉及数千幅插图,绝大部分由她手工绘制。

  虽然王丛苗在2014年已经退休,但她还坚持工作在二里头遗址考古一线。在考古现场,时常可见王丛苗带着学生进行现场挖掘。

  “土坷垃大小不一,质地松软,包含物较多且杂乱,挖到‘垃圾坑’了!”王丛苗说,考古中把“垃圾坑”称为灰坑,是地层包含人类活动遗迹的显著标志之一。学生们屏息凝神,听老师详细讲解各类土壤的特点。

  看着手上的老茧和结痂的冻痕,记者禁不住问她:“为什么不享受一下退休后的轻松生活?”

  王丛苗回答:“虽然退休了,但我会一直留在‘考古大学’,对二里头的研究和热爱永远都不会消失。”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