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书写新时代民生答卷贡献代表力量

时间:2022-12-21  来源:中国人大网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负人民重托,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增进民生福祉,书写了精彩的履职答卷。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完善分配制度、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尽心履职尽责,认真建言献策,为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智慧和力量。

  夯实基础 完善分配制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的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慈善总会会长宫蒲光表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大背景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调动、凝聚起一切社会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新成就,作出新贡献。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尹学群介绍,自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浙江构建了以“扩中提低”为牵引的“1+5+N”重大改革体系,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取得积极成效。建议建立部省协同研究机制,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方面,共同研究可全国推广、复制的重大改革方案,并赋予浙江更多的改革试点。

  全国人大代表、民进福建省委副主委翁国星指出,从目前整体情况看我国慈善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要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为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翁国星建议:一是完善政策法规,建立配套指导;二是规范操作,慈善项目公开透明,建立公众信任;三是改进税收制度,促进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和壮大,鼓励捐款;四是加强机构专业建设和组织人才培养,将慈善领域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纳入各地人才认定目录和引进政策等。

  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出,为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调节潜力,进一步加强慈善支撑的力度,推动中国慈善事业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议国家对慈善法进行全面修改。围绕慈善法的修订,张天任建议:一是扩大慈善组织的范围;二是理清慈善组织的定义;三是明确慈善组织退出机制中的具体规则;四是增加网络慈善专章;五是进一步推动加强慈善信息公开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北京市委副主委罗瀛认为,只有建立慈善领域的监督制度,使得善款从募集到使用全过程处于监督之下,才能使慈善事业运行在制度的阳光下,最大程度避免慈善腐败事件的发生。探索建立慈善领域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十分必要。她建议:一是出台司法解释或适时修改慈善法,明确慈善领域公益诉讼法律依据;二是在慈善领域公益诉讼中适度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三是探索建立慈善领域公益诉讼费用减免制度和惩罚性赔偿制度。

  “民营企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成长起来,怀着感恩之情把企业发展好。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这也是民营企业应肩负的责任。”全国人大代表、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表示,参与共同富裕建设,民营企业大有可为,将承担更大社会责任,带领企业投身山海协作工程、乡村共富行动等,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带动村民致富增收贡献力量。

  健全体系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

  全国人大代表、南昌航空大学校长罗胜联表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是稳就业的重中之重,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就稳住了就业大局。”罗胜联建议,一方面,国家层面从顶层设计上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出台相关引招毕业生优惠政策,让市场主体愿意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另一方面,高校应用发展的眼光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山西省委副主委牛三平表示,近几年,国家组织开展开拓科研、社区、医疗等基层岗位行动,极大保障了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牛三平认为,针对目前存在的“慢就业”“缓就业”现象,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和校园招聘主战场力量,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鼓励大学生生源地就业。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社厅厅长梅建华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应全力以赴打好稳就业保就业“组合拳”,努力为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贡献人社力量。包括着力“稳岗位”,全面加大援企纾困力度;着力“保重点”,全面形成以重点群体就业稳带动就业整体稳的生动局面;着力“促创业”,全面打造创业带动就业的新样板;着力“优服务”,全面优化就业生态;着力“兜底线”,全面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任贤良建议,完善法律法规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劳动保障,并畅通“老有所为”渠道,通过提供劳动补贴或减税,加强企业雇佣再就业老年人的主动性。一是完善相关法律;二是通过调节养老金等方式,制定弹性延迟退休方案;三是增加老年人再就业渠道;四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再就业老年人的劳动保障;五是加大宣传力度;六是开展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培训,为老年人再就业赋能。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航天发动机固体燃料药面整形组组长徐立平一直关注职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他呼吁针对一些“特殊、小众”工种从业人员较少的问题,将产业链中相近专业的工种“打包”,建立行业培训基地,通过技能培训带动整个产业链制造能力的提高。徐立平还建议,国家相关部门投入人力物力推出线上技能培训优质公共资源,建设开放的、高技能学习网站,对线上各类学习平台进行整合、分类,提供企业职工岗前和在职培训学习公共课程等培训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邮区中心邮件接发员柴闪闪关注到,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青睐业务外包这种灵活的用工模式,常见的有快递员、外卖员、保洁员等就业岗位。但繁荣的就业市场背后也存在隐患,如不规范用工导致的维权难、劳动者的失业恐慌等。柴闪闪建议:一方面,健全劳务外包法规;另一方面,要畅通维权解纷渠道。此外,还应强化监管责任落实。

  全国人大代表、TCL创始人、董事长李东生注意到,时下采用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群体规模逐年增大。灵活就业群体能否获得完善的社会保障,对于促进和稳定就业,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影响很大。李东生建议:一要在全国社保体系内设立灵活就业人员独立统筹参保平台;二要规范灵活就业人员劳务合同条款和内容,保障其享有合法权益;三要明确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纳标准,不断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积极性。

  织密网络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

  “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满怀振奋地说。他认为,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新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保障作为全体人民实现共享国家发展成果的制度安排,肩负着更加重大的责任与使命。“分好蛋糕才能继续做大蛋糕。建立起公正的分配制度至关重要。应更重视财富分配格局合理化。”

  “做好残疾人帮扶工作,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江南镇环溪村党总支副书记周忠莲说。周忠莲建议,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惠残力度,提高残疾人补贴标准,并进一步创新补贴发放核实操作机制,让残疾人享有更好的权益保障。“可以采取从上到下的工作方法,由县残联按名册下发,乡镇、街道联动村、社区收集所需资料进行申请,确保在审核发放护理补贴过程中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同时,要加强对补贴对象基本信息的实时监测、比对,以及对补贴政策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确保实现精准救助。”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七次会议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这是我国首次就无障碍环境建设制定专门性法律。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淄博市原山林场原党委书记孙建博建议,要从“思想上立法”,引导全社会深刻认识和重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意义;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考虑全体社会成员的无障碍需求,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落地落细落实;要依法立法,优化看得见的“硬设施”,改善看不见的“软环境”,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显得尤为重要。希望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能够尽快通过、实施,落地落实。”孙建博说。

  “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制度安排。”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江天亮建议,要建立防返贫致贫风险专项救助基金,针对性帮扶在经过产业就业扶持、政策性扶持后,收入仍然不高、生活十分困难的群众。其中,对有劳动能力的坚持开发式帮扶,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对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纳入现有社保体系,做到应帮尽帮、应扶尽扶。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救助与社会工作的深度融合。

  全国人大代表、常州老三集团有限公司工会主席李承霞十分关注农民工社保问题。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李承霞提出的关于扩大农民工社保覆盖面的建议,被人社部确定为重点建议。2020年10月10日,人社部社保中心相关负责人一行专程到江苏答复建议相关内容。李承霞说:“这种方式非常好,从我走访的农民工中间推选了一位代表同我一起去参加,农民工回来再将大家关心问题的答复内容传达给身边人,让大家知道自己反映的问题受到了重视,更有说服力。”“在养老保险异地转移方面,我建议建立全国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全国联网,减少农民工缴费转移和接续的时间、人力成本,提高农民工社保参保率。人社部的答复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这项内容正在加快推进。”李承霞高兴地说。

  全国人大代表梅亦表示,随着全国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等便民措施落地,异地就医的医保基金支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梅亦建议,将跨省异地就医纳入国家医疗保障局年度飞行检查或专项检查重点内容,发现就医地医疗机构存在医保违法行为的,由就医地医保行政部门调查处理,核查确属违规的费用退回参保地。将就医地医保部门履行跨省异地就医监管职责情况纳入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各地的绩效考评指标,制定跨省异地就医监管考核细则,考核结果作为相关资金分配的重要参考。

  优先发展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做群众身边的‘健康守门人’。”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岳阳市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胡春莲说。胡春莲认为,在亚健康、糖尿病、肥胖、失眠、心律不齐、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项目中,应注重加强中医预防和康复路径的研究和推广,制定科学可行的工作指南,同时,要将符合条件的“治未病”项目纳入医保目录,简化审批流程,加快审批速度。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始终是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关心关注的话题。张伯礼认为,要推动传统精髓和现代技术深度融合,走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之路。要通过科技创新手段,进行经典名方二次开发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来提升传统中医药价值,让百姓用上放心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宗旨是服务百姓,让古老的中药发挥更大的价值。“中医学和西医学有各自的优势,优势互补是中国医学的特点,老百姓能得到两种医学的照顾,这是人民的幸福。我们一定要发挥两者之长,为解决世界医改难题,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杨林花连续多年关注村医群体。2019年,杨林花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韩北乡石圪垤村创建乡村医生培训基地,以此为桥梁,增强城市优质资源与基层医疗的互动。2020年,编写易懂实用的《乡村医生应知应会手册》赠送给村医,还建立村医能力提升网络工作群,随时解答村医工作疑问。杨林花建议,国家层面可举办培训班,将有基础医学知识的人培养起来,再让其回到乡村,“培养一批有担当、有素质、有理想的健康‘守门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泗水县苗馆镇隈泉村乡村医生刘庆民从事村医工作已有44年。刘庆民坚持“24小时接诊出诊,先看病后付费”的行医理念,矢志不渝地守护着辖区内8个村庄1880名村民的健康。刘庆民建议,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通过建设中药材基地,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他还提出,要建设多元化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具体包括:建立一支专业科学的管理队伍;建立一支敢打能胜的医疗队伍;建立一支确有专长的民间队伍;建立一支传承创新的科研队伍;建立一支高能质优的中医药科普队伍。

  全国人大代表、通用技术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于旭波表示,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核心是运营能力,而运营能力的核心是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于旭波建议,要推进落实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养计划,加快推进人社部、民政部等部门开展的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示范点建设、养老服务人才培训提升行动等落地落实;要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支持院校联合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养老护理服务人员培训体系建设;要提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职业认同感,一是恢复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可全国通用,二是建立养老护理员人才注册及评价体系。

  “加大养老事业投入,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努力让广大老年人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张冬云认为,观念和机制是重点,应该从顶层制度设计层面,着力构建5个体系:构建养老服务法律政策体系;完善养老服务发展考核体系;建立养老服务财政保障体系;从供给端,建设“兜底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服务供给体系;从需求端,建立个人自付、政府补贴、保险共济的支付保障体系。“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让每位老人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养老服务,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更有尊严。”张冬云说。

  记者手记

  增进民生福祉,人大代表在行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作为重大原则和根本立场贯穿始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深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初心、担当使命的政治本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顺应了人民群众期盼。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快民生领域立法,运用法治方式推动解决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比如,编撰民法典,促进民权保障、民生改善、民业兴旺;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历史性地实现个税制度由分类税制向综合税制的转变;制定法律援助法,为社会公平正义撑腰;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完善促进男女平等顶层设计;制定疫苗管理法、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等,公共卫生法治建设驶入“快车道”。

  回应人民关切,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民生领域开展一系列监督工作,比如,开展中医药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国务院关于儿童健康促进工作情况的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等,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心系国是,情牵民生。与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系列有力举措相呼应,全国人大代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好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认真履职尽责,传递人民呼声,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助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展现了新时代人大代表的风采。

  代表们一致认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履职,更好助力发展、服务大局,更好服务国家和人民,用心用情用力推动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落地见效,助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社保、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问题,努力让人民幸福生活水平更高、成色更足、内涵更丰富。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