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 开辟新赛道 塑造新动能

时间:2022-11-16  来源:河南日报

平顶山高新火炬园。平顶山高新区党群工作部供图

  河南日报记者 张建新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冰珂

  11月15日,记者从平顶山高新区获悉,今年以来,该区建设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探索了新模式;科技创新券申领企业43家、金额1064.69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作为平顶山市创新驱动发展的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高新区坚持“又高又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建立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为企业成长壮大厚植沃土

  从名不见经传到科技型中小企业,再到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河南伊正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实现了“两连跳”。而这,得益于平顶山高新区的悉心培育。

  该区始终将创新主体培育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出台支持政策、搭建服务平台,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龙头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链条,为科技企业成长壮大厚植肥沃土壤。

  为此,该区建立“创新型企业培育后备库”,培育周期为3年。企业在库期间,能够享受企业家沙龙、“云招聘”、知识产权“相亲”等精准服务,可在资金融通、产学研对接和技术供给等方面获得支持。

  截至目前,该区累计联系对接20余个博士团队,就重点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需求交流合作;帮助70余家企业与华东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促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认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36家,送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5家,分别同比增长43.2%、60.7%。其中,星火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获批省级农业类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填补了该区农业类省级研发平台的空白。

  健全多维度科技创新服务全面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河南神马尼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开展研发投入预算备案,该区科技创新局、税务局等部门上门送政策,让其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优惠4925万元和企业研发补助130万元。

  该区健全多维度科技创新服务方式,今年以来,为86户科技型企业申报加计扣除4.98亿元,减免税额1.25亿元;引导125家企业开展研发投入预算备案,备案金额达7.63亿元。

  构建“互联网+”服务模式,打造“24小时政策超市”。该区搭建“科技之窗”公众号、小程序、抖音号等矩阵,将热点资讯、项目申报、惠企政策等资源搬到网上,满足企业多样化需求。

  增强服务意识,实施“123工作法”。该区每季度开展一次政策集中宣讲,每月遍访两次园区,每周三次走访企业。建立“1+6+N”工作机制,即一名首席科技服务员,依托载体、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专项“六位一体”创新服务体系,向多家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政策服务,帮助企业用足政策红利。

  构建“云宣讲不见面”培训体系。该区邀请省内外专家,线上讲解研发补助、财税减免、成果转移、技术合同和科技金融等政策,今年以来,共举办各类培训50余场次,服务企业百余家。

  构建全方位引才育才模式为科技创新注入源头活水

  直播带岗“云招聘”,吸引求职者300余人;3家企业获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发布招聘需求455人……近年来,平顶山高新区积极搭建引才“平台链”,构筑高层次人才强磁场,营造出支持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

  “我们围绕创新人才引育,从平台、项目、机制、服务、校企联合等五方面共同发力,着力形成引才育才的比较优势,为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平顶山高新区科技创新局负责人表示。

  丰富育才“项目链”。该区围绕重大人才项目提升,积极培育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较高专业技术水平或丰富管理经验的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人才,协助企业申报创新创业人才(团队)项目17个,其中神鹰化工等3家企业顺利通过实地核查。

  搭建用才“机制链”。该区整合人才和项目资源,分级分类建立“归根”人才信息库和项目信息库,实行周更新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共挖掘平顶山籍在外优秀人才143人,签约项目30个。

  营造爱才“服务链”。该区把落实好各项人才保障服务作为关键之举,为106名“鹰城英才”兑现生活津贴共计41万余元,并积极对接市级住房部门,帮办购房补贴。

  加强引才“校企链”。该区推动产学研合作柔性引才,开展“平顶山学院书记校长百企行”专场活动,为5家企业授牌大学生就业基地;促成河南城建学院博士团队与中悦环保、拓青科技等企业就人才培养、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平顶山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凌兵奎说,作为平顶山市区域对外开放窗口和自主创新主阵地,高新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培育引进创新引领型企业、平台、人才、机构为核心,不断聚合新动能,夯实创新驱动发展基础,为全市“壮大新动能、奋进百强市”贡献力量。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