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明人大: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亮底色

时间:2022-11-11  来源:中国人大网

  “林深水美人长寿”是绿都三明的生动写照。在三明市人大常委会的任务表中,推动绿色发展始终是重中之重。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三明市人大常委会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守护绿水青山,彰显担当作为。

  守护生态环境“高颜值”

  绿色是三明最亮的底色,也是三明发展优势所在。过去几年,市人大常委会织紧织密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网络,充分发挥监督“利剑”作用,用法治力量守护生态环境“高颜值”。

  良法善治,立法先行。针对建筑施工扬尘污染防治、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市人大常委会作出四项决定,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用好用活立法权,市人大常委会还制定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东牙溪和薯沙溪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城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三元区环城山体保护条例等五部地方性法规,为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驾护航。

  徒法不足以自行。今年6月29日,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三明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报告审议意见研究处理情况的报告,并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为满意。这只是人大监督实效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每次执法检查结束后,市人大常委会都跟踪督办执法检查整改落实情况,强化闭环管理,确保法规落实更到位、更深入。

  如今,三明市交出了一份喜人的“绿色成绩单”:截至2021年底,全市76个小流域考核断面水质指数排名全省第一;5个县空气质量综合排名进入全省前十,数量全省第一;5个县水质排名进入全省前十,数量全省第一。

  服务绿色发展高质量

  很难想象,三明这座绿色之城曾深受工业污染的困扰。二十世纪末,这里集聚了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造纸、化纤等生产企业。

  如何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发展大局,围绕“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化”实施精准监督,以高效能履职服务高质量发展。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新材料产业倍增发展等调研,提出推动钢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建议;推进能源结构调整,紧盯节能降碳,听取审议实施新一轮技改提升行动计划情况报告,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推进生态环保改革,审议意见转化为现实举措,推动企业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实现从“要我改”到“我要改”的转变……

  在人大监督“组合拳”的推动下,三明市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十三五”期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超20%;2021年,成为全省单位GDP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指标完成最好的设区市;辖区环境质量和群众环保获得感有力提升……老工业基地在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中找到了共振点。

  拓宽“两山”转化新路径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市人大常委会围绕“三变”强化监督,助力将三明打造成为全省生态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推进“生态”变“业态”。通过开展中医药事业发展、森林康养产业等专题调研,市人大常委会就实现业态转变开出良方:着力发展休闲旅游、教育培训、文化美食、医养结合等业态。在“森林+医养结合”“森林+观鸟休闲”“森林+温泉休闲”等模式推动下,三明大力发展新业态,成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市。

  推进“资源”变“资产”。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调研,提出要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建议。三明市出台一系列绿色金融改革方案,赋能绿色发展。截至2022年上半年,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为全省第一,实现了让“活树变活钱”。

  推进“土货”变“名货”。在听取审议乡村产业振兴情况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突出品牌建设,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的审议意见。三明市持续开展农特产品十大龙头品牌创建活动。建宁莲子、宁化“河龙贡米”、大田“江山美人茶”、沙县“乐子土鸡蛋”等,纷纷从“土货”变成“名货”,为三明农业发展带来了经济效益。

  从守住“绿水青山”到发展“金山银山”,三明市人大常委会一路履职尽责、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助力书写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