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毕节人大: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在履职答卷上
时间:2022-10-28 来源:贵州人大网
中央人大工作会议自2021年10月13日至14日召开以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把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立法、监督、代表等工作全过程各方面,通过“三个强化、三个聚焦、三个创新”的“三个三”工作举措,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确保党委政府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不断提升新时代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把全过程人民民主写在毕节人大履职答卷上,为毕节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积极贡献人大力量。
在立法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立法为人民、立法靠人民。近年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深入推进开门立法、民主立法。一是强化民主立法机制建设。大力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建立立法听证、立法协商、重大立法事项第三方评估、立法咨询专家库管理办法等5项立法工作制度,为法规从立项到调研、从论证到审议、从施行到立法后评估等各环节工作充分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立法更好倾听人民心声、汇聚人民智慧、体现人民意志。二是强化民主立法理念实施。始终坚持立法为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按照“小切口”“小快灵”的立法思路,做到立法前问需于民、立法中问计于民、立法后问效于民,先后制定《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毕节市献血条例》《毕节市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10部具有毕节特色、反映人民心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法规,切实依靠人民立良法保善治促发展。三是强化民主立法阵地打造。2021年7月,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成功申报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在贵州设立的首个国家级基层立法联系点,毕节市人大常委会积极构建组织保障机制、宣传激励机制、内外协同机制、全程参与机制推进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设立34个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到广大代表和基层群众对国家有关法律修改建议1023条,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上报修改建议95条、获吸收采纳4条,积极为国家立法贡献毕节智慧和力量,国家立法直通车的“毕节实践”经验做法获中国人大网、中国人大杂志刊载,建立基层立法联系点、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专题片获央视频刊播。
在监督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监督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在监督工作中始终坚持和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围绕中心、突出重点、聚焦民生强力开展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一是聚焦改善民生谋划监督议题。每年在谋划监督议题时,始终将民生问题纳入年度工作要点进行安排,近年来紧紧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脱贫攻坚、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发展、疫情防控、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居家养老、食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20余项民生热点问题开展监督。2022年,聚焦国务院《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赋予毕节“两区一典范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对全市优化营商环境、旅游产业化、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打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林下经济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10余项人民群众关注的工作开展监督,切实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二是聚焦集中民力开展监督工作。积极邀请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有关专家列席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工作评议、专题调研、集中视察等工作668人次,切实拓展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参与市人大常委会各项工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拓宽人民群众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渠道和途径,及时回应民生关切。如,2022年3月,邀请18名代表和群众参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贵州省安全生产条例》执法检查工作中,针对存在问题,向市委专题报告建议建立全市安全生产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长效机制,推动建立全市安全生产“行刑衔接”机制。三是聚焦汇聚民智提升监督质效。创新监督方式,建立审议意见“问题清单”跟踪督办责任制和办理落实报告制度,及时将全市各级人大代表、人民群众、有关专家参与常委会工作时提出的意见建议梳理后融入审议意见和“问题清单”中,切实做好“监督后半篇文章”、提高监督质效。如,2022年8月专题询问全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后,将审议意见连同“问题清单”交市政府办理,并加强跟踪督办,实现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环环相扣的全链条监督闭环。
在代表工作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力量。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始终做到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在代表履职过程中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一是创新设立为民办实事专项资金。始终把办好代表议案建议作为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回应民生诉求的重要抓手,2021年创新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专项资金,实施人大代表提出的群众“急难愁盼”民生实事项目31个,惠及9.4万名群众,改革经验得到《贵州日报》《贵州新闻联播》刊载刊播,得到贵州省人大常委会高度肯定并把毕节作为试点,为在全省推广作示范。2022年,市县两级共设立专项资金5900万,计划实施民生实事项目216余个,惠及90余万名群众,切实以“小资金”撬动“大民生”、以“微实事”展现“大作为”。二是创新建立为民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人大代表建议交办、联动督办和办理情况通报“1+3”工作机制,推动近年来市人大代表在市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的1297件议案建议得到高质量办理,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机制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惠民生的工作经验得到《农民日报》《人大论坛》刊载。建立代表工作“三联三促”机制,引导推动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专门委员会及常委会工作机构联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密切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建立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通过群众“点单”、代表“定单”、政府“买单”、人大“验单”的做法,确保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实事得到解决。三是创新搭建为民履职阵地平台。不断丰富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建设“人大代表之家”市级示范点27个、县级示范点245个,指导全市县乡人大规范建设代表联络站(室)2231个、网上代表联络站280个,积极建好管好用好人大代表联系群众、收集民意的履职平台。近年来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18205条,办结15125条,办结率达83.08%,始终做到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和必然结果,也是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内在要求。下步工作中,毕节市人大常委会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持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抢抓《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政策机遇,聚焦“两区一典范一基地”战略定位,围绕党委中心大局,不断完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广泛凝聚人民力量,为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