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原 看三秋 | 神奇的玉米种子

时间:2022-10-08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记者 刘晓波

  吃得饱主要靠小麦,吃得好玉米很关键。

  2021年,我国玉米消费总量2.8205亿吨,饲用消费占64%,工业消费占29%,真正作为口粮消费的只有960万吨,占比3%。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正在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肉蛋奶丰裕的背后是海量的玉米。

  玉米是我省第一大秋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5700万亩左右,玉米育种能力领跑全国。我省培育的玉米品种市场占有率50%以上,在黄淮海地区有很强的适应性,能抗击国外品种的冲击。玉米育种还存在哪些问题,下一步育种的方向是什么?10月6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种植户。

  玉米育种“万里挑一”

  一下车,汤继华打开汽车后备厢,取出了草帽、工作服、胶鞋“三件套”,直奔玉米试验田。

  汤继华是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神农种业实验室玉米首席专家。他相中的试验田位于商丘永城市侯岭乡莲花塘村。这里常年高温干旱,经常伴有台风过境,南方锈病、茎基腐病和穗粒腐病高频发生,可以说是玉米生长逆境最重的地方。

  “逆境条件越重,越能选育出耐高温、抗倒伏、抗病害的多抗广适品种,提高粮食丰产稳产能力。”汤继华说。

  如何选育出优良的品种?汤继华做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就像搭积木,把与产量相关重要性状的优异基因聚合在一起就成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首先玉米很多重要性状的调控基因尚未可知,其次还要从中挑出在育种中能用的最好基因型,比如提高玉米通风透光性,玉米叶夹角越小越好,控制叶夹角的基因有十几个,要从中找出最好的并非易事,需要不断地试验。”汤继华坦言,这块500亩的试验田种了48000个玉米组合,从中选出10到20个优良组合放到全国40个点做多点试验,要适应整个黄淮海地区不同的生态类型区,最后能选出4到5个组合进入审定程序。一年忙下来,能选出二三个好品种就非常不错了,实打实的“万里挑一”。

  玉米育种有哪些新趋势

  百亩示范方亩产超过1700斤!西华县黄桥乡种粮大户陈厂今年种上了省农科院培育的“郑单819”耐高温品种,配套合理密植、水肥高效、轻简化机械化等栽培技术,有效减轻了复杂气象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

  “黄金粮MY73这个品种真是选对了!不仅耐高温、耐旱,对南方锈病和青枯病也有很好的抗性。苗桥镇5000多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使用的都是这个品种,亩产达到1300斤。”永城市苗桥镇苗北村种粮大户洪远说。

  今年我省夏玉米生长经历了花期高温干旱、授粉期高温热害等多重逆境影响。“玉米长到八片叶到十片叶穗分化时期对温度最敏感,高温干旱容易造成果穗不发育、畸形穗和空秆现象。散粉期碰上持续高温天气,花粉活力下降,花丝失水不易受精,果穗容易出现秃尖、花粒现象。”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耕作栽培岗位专家、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唐保军对比了这几年推广面积大的几个品种,由于不耐高温,今年玉米减产最高30%。

  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玉米株数逐渐扩大到4500株甚至5000株,玉米的抗倒伏、抗主要病害以及株型紧凑透光等问题成为育种的重点。近年来随着高温热害天气愈加频繁,选育耐高温、抗病害品种成为育种的热点。

  汤继华课题组创造性地运用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将玉米的散粉期由原来的9点30分到12点提前至8点到10点30分,避开高温时段,选育的品种果穗饱满、籽粒金黄。“目前全球针对玉米高温干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苗期,神农种业实验室将玉米散粉期高温干旱作为重大课题研究,希望通过基础研究来解决玉米耐高温的‘卡脖子’难题。”汤继华说。

  玉米产量、抗性提高的同时,玉米商品品质的提升也提上日程。

  玉米消费近七成用作饲料。长期以来,黄淮海玉米收获以收穗为主,由于晾晒场地不足加上阴雨寡照连绵,玉米品质不高,畜牧企业小猪饲用玉米多从东北、西北地区购买。

  “我们团队现在一个课题组在做南方锈病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个抗南方锈病的基因,通过分子标记选育出的豫单898、YD807等品种都高抗南方锈病。”汤继华表示,玉米晾晒过程中产生的黄曲霉素和呕吐毒素是影响玉米品质的关键因素,河南农业大学已经培育出了黄曲霉、呕吐毒素低的新品种豫单888,宜机收玉米新品种豫单883。

  适应玉米全程机械化、种植密度增加、综合抗性提高、商品品质和卫生品质提升,希望培育出既高产稳产又多抗广适的“神奇”种子,最大限度提高粮食产能,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采访中,不少专家这样憧憬着。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