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法治守望——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生态环保监督综述

时间:2022-09-29  来源:中国人大网

  云南亚洲象往返行进超过1300公里回到了栖息的居所,“微笑天使”江豚时隔十多年再次亮相长江水面,风吹过河北塞罕坝林海苍翠连绵无尽,日头照在青海黄河源扎陵湖闪耀碧波万顷,广阔的天地万物悠然栖息。大道笃行系苍生,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一个生机勃发的美丽中国呈现在人们眼前。

  8月30日,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报告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报告指出,我国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态系统得到持续修复,绿色发展成效不断显现,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和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同步提升。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精准发力,连续五年开展执法检查,先后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10部生态环保法律和相关决定的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6次担任执法检查组组长,10次带队赴地方检查,规格之高、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成效之好前所未有,为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人大贡献。

  保卫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广大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2018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局之年,开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栗战书委员长亲力亲为担任检查组组长赴两省实地检查,主持检查组全体会,主持专题询问。这次执法检查的高规格,为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了先河。

8月16日,北京天朗气清,小朋友在北京永定门公园内玩耍骑行。摄影/新华社 鞠焕宗

  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直面问题不搞评功摆好,典型违法事例公开点名。设立了随机抽查小组,不打招呼、直奔现场,共对12个城市38个企业和工地进行了抽查。不光点问题,还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在约两个半小时的专题询问中,栗战书委员长亲自主持,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最高法、最高检的负责同志积极应询,直面问题,共商对策。此后,开展专题询问成为生态环保领域监督的一种常态。

  从“雾霾重重”到“蓝天常在”,全国空气质量改善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与2015年相比,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6.3个百分点、达到87.5%,重污染天数减少53.6%,不少地方空气质量达到十年来最好水平,很多群众都说:“蓝天回家了!”

  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生态环保领域的依法监督可谓环环相扣、久久为功。

  2019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执法检查报告将法律条文与实际情况对照,指出突出问题。让法律制度的牙齿“咬合”,充分发挥好法治威力,充分彰显出求真务实、坚持问题导向的作风。

  近年来,全国各地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法,推动水环境质量发生巨大变化,主要江河、湖泊水质稳中向好,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提高18.9个百分点、达到84.9%,劣V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为94.2%,全国污水处理规模达2.3亿立方米,形成全世界最大的污水处理能力。

  推动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检查8个省份,其中6个省份属长江流域,监督与立法相结合,为之后制定长江保护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大江奔涌,催促革新。2021年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施行。而就在法律实施仅一年多,全国人大常委会便启动长江保护法执法检查,用人大刚性监督保障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检查发现,随着长江保护法实施,长江水质不断提升,岸线生态持续好转,江河湖泊日益洁净,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进一步显现。

  护佑土壤安全沃野千里

  金秋时节,稻谷丰收,稻田与山川、林海、道路、农房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美丽的丰收画卷。土生万物,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农产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

9月5日,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优质晚熟水稻田丰收在望。摄影/新华社 陶明

  2020年,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刚一年多,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就开展执法检查,其目的就是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法律责任,着力解决土壤污染农产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两大突出问题。

  如果说法律是一把利剑,那么没有严格执行的法律只能是一把没有出鞘的剑。结合实地检查,执法检查组在报告中,用较大的篇幅,列举对照了30个法条,查找了六大类33项法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为有关部门整改压实了责任,用刚性监督让法律“利剑出鞘”。

  近年来,全国各地加大法律实施力度,在土壤污染治理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初步建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标准体系,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5.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以上。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40.2%和40.6%,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7%,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

  引领垃圾分类资源回收

  固体废物具有量大面广、种类繁多、性质复杂和危害程度深等特点,是大气、水、土壤的重要污染来源。另一方面,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2020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经过全面修订,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贯穿始终。

  2021年,栗战书委员长担任组长,率队对固废法进行执法检查。此次执法检查延续了前三次执法检查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坚持问题导向,将新增法律制度实施情况作为重点,切实增强监督成效。

  执法检查报告显示,法律实施以来,重点领域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成效显著、配套法规标准逐步完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障不断强化,垃圾分类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此外,报告也指明了各地在落实法律时存在的问题,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制度落实不平衡等,同时给出意见建议。

  随着法律的深入实施,垃圾分类成为新风尚。截至2021年底,全国297个地级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居民小区垃圾分类平均覆盖率达到77.1%。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守望美丽中国法治常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环境保护法执法检查,对本届以来生态环保法治建设工作成效进行一次全面回顾和检验评估。从执法检查情况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一系列巨大成就,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一步步变成生动的现实。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随着监督工作的持续开展,五年来我们看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深远。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下,我们最明显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人大以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沉甸甸的成绩单。

  记者手记

  山水之间,即为美丽中国。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对10部生态环保领域法律和有关决定实施情况开展执法检查持续监督环环相扣,举行5次专题询问动真碰硬常抓不懈,听取审议10余份国务院有关报告跟踪问效久久为功,在法治轨道上治理污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五年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栗战书委员长作为检查组组长,担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领学人”,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贯穿执法检查全过程。

  五年来,执法检查组每一次全体会议,还有到地方实地检查,首先都要一起梳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相关领域的指示要求。这是深刻领会“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具体体现,是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实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之中。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建设美丽中国护航,汇聚起更加磅礴的时代伟力,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