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大: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法治力量

时间:2022-08-10  来源:中国人大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赋予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赋予首都新的重大机遇、重大使命,为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首都文化建设,对首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弘扬北京冬奥精神等文化建设方面的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从提出“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到强调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应有贡献;从支持中轴线申遗保护,到支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建设等,有力引领推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的文化底蕴不断提升,首都北京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

  在市委领导下,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牢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对人大工作提出的“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重点”要求,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回应人民群众法治期待,以法治方式落实市委关于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部署,立法监督相结合、各级代表齐参与,一抓到底护文脉,助力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古今璀璨中华文明充分展现,在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领示范效应、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贡献法治力量,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书写不负时代的法治建设新篇章。

  以法护城,制度创新促进千年古都美丽蝶变,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

  北京拥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拥有非常有北京特色的北京老城、传统胡同、革命史迹、历史建筑、工业遗迹,以及“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地方立法只有坚持地方特色,才能真正保护传承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

  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首都特色,制定修订多项地方性法规,将具有北京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纳入法治保护范围,深刻回答“保什么”“谁来保”“怎么保”“怎么用”,有力填补法治空白。

  其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北京传统胡同保护利用。过去,除了部分属于历史文化街区,许多胡同保护曾经面临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2018年启动修订,2021年1月,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修订《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传统胡同纳入保护对象,所有胡同受到同等保护,变化日新月异。2022年7月25日至26日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上,多名专家表示,北京胡同是最新潮的“网红打卡地”,一条胡同就是一个景点,是“看不完”的风景。

2022年7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与部分市人大代表赴通州区开展《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法调研,图为调研通州博物馆建设运行情况。(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位于鲜鱼口大街外的前门三里河,被一些人称作是北方的水乡,原因是这里水系贯通、青石铺地、小桥流水。甚至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气质。炎炎夏日,这里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林荫透清爽,青砖配黛瓦……一时让人以为是江南古镇,然而一回头,前门楼子却远远镶嵌在路口。让人仿佛看到了北京胡同该有的样子。”来三里河“打卡”的游客感叹,“仅仅几年前,这片还是踮着脚尖走,怕路面污水弄脏鞋面的大杂院。”

  三里河地区的美丽蝶变是法治保障北京传统胡同向美丽家园转型的缩影。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止于以法治加强传统胡同保护,助力“通筋活血”,还把世界独一无二的北京老城整体作为保护对象,助力“强身健体”。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和2022年5月出台的《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依据,以7.8公里长的北京中轴线为牵引,带动上百项文物修缮,推动62.5平方公里老城整体保护复兴。

  保护好以中轴线为核心地位的北京老城平缓开阔的空间形态,是《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重要内容。以条例制定为契机,中轴线北段天意市场“降层”,积水潭医院新楼拆除,成为第一批打通视廊阻点项目,维护千年古都平缓开阔的空间秩序。如今,从永定门到正阳门、紫禁城、天坛,再到钟鼓楼,壮美中轴线一览无余。老城之美、首都气概,尽收眼底。在法治保障下,北京中轴线及北京功能核心区实施最严格的建筑高度管控,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在北京文化论坛上表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系统保护制度,更好凸显城市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塑造城市特色风貌,为全国提供经验、作出示范。如今的北京老城正如吴良镛在《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一书中所说,展现“极严谨、极完整的城市设计下形成的整体秩序”,彰显出“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色”。

2022年5月25日,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北京市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北京脊梁”领到全方位“法治保护卡”。(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立足京华大地,用历史文化资源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重要课题。2017年制定实施的《北京市旅游条例》规范北京市历史文化景点讲解内容,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从历史悠久的故宫博物院等旅游胜地,到开放不久的北大红楼等革命圣地,都在“讲清楚”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促使世界读懂中国、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

  而2019年1月制定的《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把非遗在传播中华文明方面的作用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以200余项国家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重点,推动政府结合国际交往活动加强非遗宣展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非遗大放光彩。从冬奥村美美与共的冰雪年味,到开幕式超越国界“24节气”等非遗视觉展示,再到非遗专题展览,中国式浪漫震撼世界,彰显了“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一项项首都特色立法,一个个有效制度创新,依法而治,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路径更加清晰,人大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用更加凸显,不断为赓续千年古都文脉,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增添新内涵——

  “保什么”做到“应保尽保”,1000余条传统胡同、150余处革命文物、500多处历史建筑、首钢等工业遗迹全部进入保护目录。三山五园地区水城相融、蓝绿交织,西山永定河、大运河、长城“三条文化带”水映都城、绿满京华,每一帧景观都很美丽。

  “谁来保”做到“人人有责”,由部门管理转向全市统筹,“保护责任人”解决保护主体缺位问题,不断扩大社会公众参与保护路径。

  “怎么保”做到路径清晰。“申请式腾退”“申请式改善”解决了四合院腾退与风貌恢复,“共生院”解决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护性修建”“恢复性修建”“微改造”留住城市记忆。在什刹海地区,通过采用“恢复性修建”方式提升院落风貌,增加海棠池子,优化冰盘檐……当地居民纷纷点赞院落神韵。

  “怎么用”做到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故宫文创、白塔寺文创等助力展现古都文化魅力,文物和历史建筑纷纷化身教育基地,首钢工业遗迹化身冬奥园和文化新地标,树立城市有机更新典范,正确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

2021年1月23日上午,北京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图为开幕大会现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在此次大会上表决通过。摄影/北京日报记者邓伟

  以法兴城,弘德立法促进首善之区“首善之为”,更好彰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立足首善之区定位,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要指示精神,全国人大常委会“抓好弘德立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全过程”等指导意见,以首善标准抓好弘德立法,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立法质效,充分发挥文化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好地融入和支撑全国政治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把首都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势能。

  斑马线前让一让,遇到求助伸伸手,把空调主动调高一度……《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实施两年,给人们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立法之初,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围绕“哪些属于文明行为”“哪些属于不文明行为”两个“小切口”以及相应激励与治理措施,吸收市人大代表参加专班调研起草,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直接征求1.1万多各级代表意见;发起文明行为网上民意调查,140多万人提交问卷、点击量超2200万。

  这些创新举措拓展代表和群众参与的深度广度,最大限度凝聚社会共识、促进社会进步、展现文明新貌。2021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90.06分,创造了历史新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首都得到生动践行。

  同样实施两年,《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促进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群众新风尚,促进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变废为宝”规模至少相当于少建两个3000吨级填埋场。在立法过程中开展“万名代表下基层全民参与修条例”活动,使涉及千家万户的立法项目都由代表参加、带动群众参与,让群众“金点子”成为解决问题“金钥匙”。条例实施后,又开展“万名代表查三边”活动,到群众身边路边周边“听吐槽”,解难题,促进垃圾分类、节俭节约蔚然成风。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法规执法检查,推动历史河湖水系恢复保护工作。图为前门三里河地区水穿街巷和庭院人家景观。(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志愿服务促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反食品浪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立法、融入每一项地方立法工作中,充分体现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公民的价值准则,在保障民生发展、弘扬传统美德、强化法治意识、促进公序良俗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充分发挥文化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作用。

  ——《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完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嘉许回馈、保险保障机制,培育形成积极参与志愿服务良好氛围。北京全市实名注册的志愿者突破430万人,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次和体量均居全国首位,活跃在新时代首都发展各条战线,充分展现中国人民清新质朴、昂扬向上、团结奋进、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提升城市设施、信息交流和社会服务无障碍水平,改善残疾人、老年人状况,提升首都城市文明程度。维护视力障碍人士等携带导盲犬出行权利,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共同价值观。

  ——《北京市户外广告设施、牌匾标识和标语宣传品设置管理条例》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规划”管理户外设施、“规范”管理牌匾标识、“许可”管理标语宣传品,城市风貌焕然一新,亮丽的“天际线”、清爽的街面成为北京新风景,助力彰显阳光、自信、开放、充满希望的中国形象。

  目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正在紧锣密鼓编制新一版五年立法规划。未来五年,将继续加强弘德立法,推动北京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时尚创意相得益彰,具有高度包容性和亲和力,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

北京故宫博物院照片。(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供图)

  文化惠民,补齐短板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法治保障,更好彰显文化强国建设初心使命

  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文化建设的初心使命。立足北京文脉底蕴深厚和文化资源集聚的优势,从已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立法,到正在制定的《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再到充分发挥执法检查作用,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治实践聚焦文化惠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在2022年5月和7月分别进行了一审和二审。立项论证阶段,调研组走进城区赴郊区,深入书店、博物馆、剧院等文化机构,纳百家之言,集百姓智慧。审议阶段,开门立法、开门问策,回应人民需求,凝聚最大共识。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这项立法实践支撑充分、可操作性很强——

  “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初具雏形。全市已有204家备案博物馆,2000多家实体书店,6937个公共文化设施……法治将保障文化之树扎根人民、更加枝繁叶茂。

  善用、活用文化遗产,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林则徐旧居建成禁毒教育基地、沈立本故居建成中国法治博物馆、国子监建成廉政文化教育基地……通过活化利用,古老和现代交织,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处处绽放。

  革命文物以史育人作用充分体现。革命文物方面,“建党”“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形成规模,预约参观爆满,成为“网红”打卡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认为,北京是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奥运遗产的继承既需要盘活“双奥之城”有形遗产,注重奥运体育场馆等设施赛后利用,同时也需重视传承“双奥之城”的无形财富,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深厚的精神内核。针对这一建议,条例草案在提出利用奥运体育场馆等设施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等内容的基础上,特别增加了弘扬北京冬奥精神,发挥“双奥之城”独特优势,将“北京奥运文化资源融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依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梦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北京形成生动实践的故事,凝聚奋斗新时代的磅礴伟力。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布局不均衡问题,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本届以来,北京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建立“检查意见+问题清单+督促整改”执法检查机制,边检查边反馈边整改,用法治推动一个个群众身边文化领域“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得到解决。

  ——开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检查,推动政府做好“加减法”,实行文化资源利用“正面以及负面清单”制度,持续开展背街小巷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取缔与古都“气质”不符的经营项目,合理控制商业开发规模,让首都文化发展与首都功能定位相得益彰。

  ——开展《北京市水污染防治条例》检查,推动恢复和保护历史河湖水系,因地制宜打造“水清、岸绿、流畅、通航”风景,营造古色古香的胡同和四合院依着水系走向逐渐伸展开,水穿街巷、庭院人家、宜居宜业的城市氛围。10年来,北京人均水资源量比10年前增长3倍,有力展现首都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如今,蓝天碧水来了,小微绿地多了,文明行为多了,胡同静下来了,人民笑容多了……在北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为弘扬,大力传承历史文脉,红色新地标涵养精神气质,活化利用厚重文化遗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北京以人民为中心,以规划为引领,以法治为保障,守住城市文脉、肌理、底色和气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形成“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整体城市意象。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正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