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人大:书写好新时代的“生态答卷”

时间:2022-07-04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席茜 通讯员 李现森)大气、水、土壤环境都要好,一个都不能少。近日,洛阳市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围绕老百姓普遍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专题询问,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现场回应,就题作答。

  “绿水逶迤,青山相向,草木繁盛,花鸟为邻……”透过这般的田园诗意,既让委员、代表们看到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坚持,也见证了市人大常委会强化法制保障、加强环保监督方面做出的努力。


  积极备考,圈好生态环境保护“必考点”

  良法善治,立法先行。今年3月1日起,《洛阳市水资源条例》正式施行,这部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治水法典”,为洛阳市委提出的“十四五”时期实现“生态建设迈上新台阶”目标,又添加了一把“法治利器”。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给每条河流健康的承诺,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这是我们必须作答的‘美丽答卷’,更是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洛阳人大常委会主任吴中阳说。

  大气污染防治,关乎着每个人的健康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衡量生态环境工作最好的“镜子”、最好的“标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为消除监管“真空”,市人大常委会2019年对《洛阳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重新修订。明确规定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扬尘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政府各相关部门将工程施工、物料运输与堆放、农业生产等活动以及山体和土地裸露产生的粉尘颗粒物纳入各自监管范围,禁止各类扬尘污染行为,轻则责令改正,重则面临上限十万元罚款,直至停工整治。

  科学立法,铁腕执法。通过立法守护“蓝天白云”,既是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人民的迫切需求。为推进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早在2006年颁布实施《洛阳市陆浑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部分条款不合时宜。

  “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2019年,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将修订《条例》列入立法计划,重点推进。新修订的《条例》对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排,水产养殖处罚以及管理权限等作出了明确规定。2019年11月29日,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高票通过了该《条例》。

  制度护航,成效明显。市政府副秘书长华阳表示,洛阳近两年重点聚焦垃圾处理、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结构调整、露天矿山开采等,修订了地方法律法规2部,出台相关规定文件200余件,搭建起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四梁八柱”,各类“疑难杂症”逐一破解,制度力量已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绿”的潜力不断释放。中心城区,绿随路走、错落有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道路绿化景观让人心旷神怡;山野乡村,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齐头并进,守好“绿水青山”,终得“金山银山”。

  “水”的活力不断激发。目前全市优良水体比例达92.3%,国家和省确定洛阳市的13个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达到并且优于考核目标。伊河、洛河、瀍河、涧河等内河综合治理,碧水绕城、滩涂葱茏的美景为洛阳增添了灵动与生机。

  “气”的质量不断提升。近年来,洛阳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优良天数实现“三降一升”。2021年,优良天数达到246天,环境空气质量是洛阳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

  

  从严监考,用好“法律巡视”这把利剑

  执法检查,是人大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监督权、保证法律得到有效实施的一把“利剑”,让法律制度的“牙齿”实现有力地“咬合”,还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保护好优质水资源,让老百姓喝上干净水和放心水,是政府的职责。近两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多次开展执法检查、视察调查。政府相关部门也采取举措治理,刚柔并济,有奖有罚,使地方性法规真正成为“长牙带电”的硬规矩。

  “谁污染谁买单!”2021年底,洛阳市首例水污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达成协议。涉案公司未按要求将选矿废水直接排入尾矿库,导致部分回用废水外溢至尾矿库拦截坝内,污水进入下游水环境,最终处以20万元罚款,为水资源治理提供了污染治理案例。

  条例是否得到全面贯彻施行?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是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如何加强监管……大气、水、土壤环境都要好,一个都不能少。2022年5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吴中阳带领检查组深入新安县、孟津区,实地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贯彻执行情况。

  每到一处,检查组向前来参加座谈的政府及相关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发放一份法律知识调查问卷。应考者虽觉突然,但普遍反映,题目并不难,只要熟悉了条文、选择正确答案即可。此次执法检查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人梳理了60道考题,临场随机抽选10题出给每位应考者。既是测验,也是普法。

  “中心城区还有很多小区、道路没有进行雨污分流改造,请问市住建局如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6月22日下午,专题询问会一开始,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张之正就抛出了问题。

  “我们已排查出需要雨污分流改造的背街小巷41条,完成改造20条,有待改造21条,下一步将压实辖区责任,用两年时间完成城市区所有道路雨污分流工程。对于2865个雨污不分的老旧小区,目前已改造完成1106个,剩余1759个小区到‘十四五’末改造完成。此外,我们还将在涧河、瀍河、中州渠等河渠沿线分批实施一批智能截流井,彻底解决末端污水入河问题,确保前端、中端、末端全面雨污分流。”市住建局局长张捍卫的应答,得到与会委员、代表们认可。

  “生态持续向好,发展才有后劲,城市才有活力,幸福生活和可持续发展也才更有支撑。”走出询问现场,市生态环境局局长蒋智涛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落实“河长制”,常态化推进河湖“清四乱”,持续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力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工作,确保全市水环境质量“好中向优”,让“中原水塔”清流永续。

  

  踏实应考,算好生态环境保护“经济账”

  在宜阳县韩城镇朱家沟村,笔者见到了皇菊种植户老朱。说到自己的发家致富故事,这位曾经的种藕大户颇为感慨:以前种藕比较简单,后来不让种了。

  “藕不是不能种,但有的村民乱施肥,池塘成了‘劣五类水’。碰了生态红线,可不行”。镇干部解释说,呵护绿水青山的同时发展好生态经济,“叫停”种藕改为种植皇菊,既改善了乡村生态,还可以搞生态旅游、赚“双份钱”。

  据介绍,该村将菊花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村已种植金丝皇菊、婺源皇菊、北京菊等多个品种菊花300余亩。在老朱家的金丝皇菊种植基地,金黄色的菊花竞相绽放、花香四溢。老朱激动地说,除了生态旅游经济收入外,每亩年均收入超过5000元。

  市人大代表、孟津区常袋镇马岭村党支部书记马其祥说,韩城镇如此重视村里沟渠、池塘的水环境质量,把生态保护延伸到水网每一条“毛细血管”,令人赞叹。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自身健康,注重食品安全,特别是对来自没有被污染、没有公害环境的农产品倍加青睐。”市政府副秘书长华阳表示,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就政府而言,就是要转变发展思路,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保护水质,洛阳不只是给农业划了红线,还叫停了不少工业企业项目。尽管如此,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省人大代表、新安县礼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三说,“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洛阳的做法值得肯定。

  长期以来,农业灌溉习惯于大水漫灌,化肥农药的使用也陷入了恶性循环——为了增产,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地贫瘠板结,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为防治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害虫的抗药性增强,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农药。

  在伊川县鸦岭镇富硒红薯科技示范园,绿色生产方式如今正全面推行。“以前老百姓种地随大流,化肥农药别人用啥他用啥。现在,测土配方施肥、农药科学使用,更省钱,更高效。”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仝宇鹏说。

  作为传统苹果优势产区,崤山南麓的洛宁县上戈镇漫山遍野的苹果林,起起伏伏、郁郁葱葱。这些年,一大批现代果业示范园不断涌现,并逐渐告别粗放生产方式,推广水肥一体滴灌系统,实现了绿色高效栽培。

  仝宇鹏表示,目前,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20万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率在95%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

  

  持续赶考,写好生态环境保护“大文章”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城市,但各具特色的城市欲求发展,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加快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绿色城市建设。

  要让城市更有“气质”,除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还得有蓝天白云、清新空气。市城市管理局局长易勋说,近年来全市坚持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突出工地、道路等重点领域,冬春季节、管控期间等重点时段,土石作业、车辆运输等重点环节,强化联防联控、应急响应、专项攻坚,引导企业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力度,不断提高依法控尘、科技控尘、精准控尘水平,PM2.5、PM10浓度不断降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在黄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建设工地,各种工程车辆往来穿梭,一片繁忙景象。“我们从严制定了防治大气、污水、扬尘、施工噪声等污染的各项措施,努力将施工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该项目现场负责人表示。

  “景美、水清,我每天都要带孩子来这里散散步。”位于涧西区滨河北路彩虹桥北侧的彩虹游园,市民王丽正带着外孙在游玩。在她身旁,涧河水缓缓流入洛河,水的灵动与青青草木融为一体,令人心旷神怡。

  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栾川“地无三尺平”,水土流失治理,也是防范山洪灾害的关键一环。近年来,当地坚持以小流域为单位,全面开展“坡改梯”、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矿山生态治理等工程,水土保持率提升至84.69%,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县。

  控制水污染、整治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保障水安全……全市不断深化拓展“四河五渠”综合治理,截污治污、湿地游园、水系连通、生态绿化等重大工程相继实施,使全市域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也让人们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接天莲叶无穷碧”,从“晴空一鹤排云上”到“西窗寒岭千秋雪”......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洞见河洛大地自然四季之美。

  “专题询问始于‘问’,不止于‘答’,最终目的是促进整改,促进问题的解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琰君表示,下一步要持续加大人大监督,锚定攻坚目标,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攻方向,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