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代表建议办理“全过程”汇集民意

时间:2022-07-04  来源:中国人大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全新论述,处处体现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是人民群众的“代言人”,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代表建议传递着人民的呼声、凝聚着人民的期盼,提出建议是代表依法履职基本的、最主要的方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大工作会议精神,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按照栗战书委员长提出的“内容高质量、办理高质量”和“既要重结果、也要重过程”的要求,从代表建议的提出、交办、承办、督办等各环节发力,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代表建议工作力度,确保代表建议工作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用高质量代表建议办理积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心系国是,情牵民生。一件件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代表建议从前期调研、精心打磨、正式提出,到精准交办、扎实承办、跟踪督办,再到切切实实地推动问题解决,努力推进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举措,最后化为人民群众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代表建议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正是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建议工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

  代表建议工作是一个点,由点及面,我们看到,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让民情民意民智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使人大代表工作建立在更加坚实的民意基础之上,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在代表依法履职中有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使发挥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高质量建议:体察民情汇聚民意

  数据显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42675件建议,其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至四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的33472件建议已全部办理完毕。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代表建议内容分类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供图)

  2018年3月5日上午,伴着庄严的国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拉开帷幕。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从田间地头、工厂车间、科研院所等各自的工作岗位奔赴北京,带着民情民意走进人民大会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共商国是,共谋良策。

  这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次亮相全国人代会。全国人大代表肩负人民赋予的光荣职责,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急难愁盼”问题带到人代会,发群众之声,建发展之言,献有用之策。4年多来,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交出了一份份精彩的民呼我应答卷。

  栗战书委员长指出,人大代表不仅在人代会上参加审议和表决,提出议案建议,大量工作还是在闭会期间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汇集民智。特别是要通过调研发现具有共性、普遍性的突出问题,从健全法律制度、完善政策举措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专题调研是人大代表在闭会期间履职的重要方式,也是了解社情民意、提出高质量建议的有效途径。代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代表根据安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开展专题调研。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我要多深入基层调研,多提一些反映基层实际的高质量议案建议。”全国人大代表方燕说。

  进“站”入“家”,到基层立法联系点、预算工委基层联系点接待群众、听取意见,是人大代表掌握鲜活一手资料的另一有效渠道。人大代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专题调研、进“站”入“家”,体察民情、汇聚民意;精心打磨,将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愿提炼成一件件沉甸甸的建议,带到人民大会堂。

  “全天候”履职:确保件件有着落 事事有回音

  根据代表法规定,建议可由代表单独提出,也可联名提出;可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提出,也可在闭会期间提出。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全国人大代表建议提出与办理的“全天候”“常态化”特征更加凸显。据了解,除大会期间,代表可以在闭会期间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了解民情,对于带有共性、普遍性的问题,依法提出代表建议,推动从法律、政策层面予以解决。对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进行交办并向代表通报交办和办理情况,有关承办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将这些建议和大会期间的建议一样同等重视、同样办理。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建议近1000件,且每年数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如2021年,代表提出闭会期间代表建议265件,较2018年增加165件,增长165%。2020年,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的建议中,涉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达206件,发挥了代表建议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为了支持和引导代表在闭会期间提出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每年都会专门印制和发放一定数量的闭会建议专用信封,全国人大代表可以通过此信封直接将建议寄送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2月,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自此,在闭会期间,代表们均通过信息化平台提出建议,代表建议的提出、交办流程更为便捷、顺畅。

  “做到真联系、取得真效果。”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注重深化和拓展同代表的联系,推进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机制化,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多种方式与代表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建议,有关意见建议得到及时整理、交办和认真研究办理。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建立与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代表座谈机制,认真听取代表对人大工作、民主法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截至目前,常委会会议列席代表座谈会共召开15次,700多人次代表参加座谈。会上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共逾500条,其中,涉及人大工作的379条,由常委会、各专门委员会及相关工作机构认真研究、积极采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147条,及时转送有关承办单位研究办理、推进落实。切实做到代表建议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受到代表们的一致好评。

  高站位推进:凝聚合力回应期盼

  办好代表建议,既是各承办单位的法定职责,也体现了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的宪法精神。各承办单位高度重视,将建议办理与部门职责和重点工作相结合,加强与代表联系沟通,聚焦建议反映的具体问题,提高建议办理的针对性,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中央领导同志和承办单位主要负责同志高度重视,示范推动建议办理工作提质增效。各承办单位抓好关键环节,推动建议办理落地见效。比如,2020年,国家卫健委承办建议1436件,较上年增加502件,其中牵头办理793件。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代表意见和建议,成立委领导任组长、办公厅组织协调、主要司局负责办理的领导小组,修订《建议办理工作手册》,印发《关于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的通知》。建立代表建议答复台账155件,明确办理时限……承办的建议均按规定时限和要求办理完毕,代表们对办理工作及答复意见均表示满意。

  办理重点督办建议,是增强代表建议办理实效的一项重要举措。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对代表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认真研究筛选,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共确定95项重点督办建议,涵盖代表建议1200多件,内容涉及推动高质量发展、强化创新引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

  “双减”是2021年教育领域的热词,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调研关注的重点。“推动治理规范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是2021年重点督办建议之一,涉及代表建议14件,其中11件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高度注重从意见建议中找到方法路径,注重把办法举措转化为工作实效。针对代表们提出的建议,教育部着力打好“双减”政策落地“组合拳”。2021年8月23日,教育部召开重点督办建议办理工作座谈会,8位人大代表在线参会,12家部委共同汇报工作进展。截至2021年12月20日,学科类培训线上与线下机构压减率分别为84.1%、83.8%,培训机构扩张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高效率办理:“常来常往”效果更好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高度重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从办理结果看,代表建议所提问题得到解决或计划逐步解决的占建议总数的比例维持在70%以上。2021年,这一比例提升至74.20%,代表对建议办理表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达97.93%。其中,“常来常往”发挥了重要作用。保障“常来常往”的效果,离不开科技支撑和制度保障。

  在满足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下,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云上开会”等为保障“常来常往”效果提供了新路径。2020年,各承办单位积极探索线上“常来常往”,主动克服不利影响,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千方百计加强同代表联系。比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采用视频连线方式,与代表开展线上沟通,提高办理质效。2021年,这一趋势得到延续,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上搭建的政务微信发挥了大功效。银保监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等先后通过政务微信召开10余次视频会议,共60余人次代表线上参会,强化了代表参与实践,得到了代表的认可。

  在2021年部署试用后,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于2022年2月23日正式启用,实现代表议案建议提出、交办、办理、沟通、答复、反馈、查询全环节在线运行。闭会期间,代表能通过平台提出建议,代表建议在平台进行交办和办理。

  2022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全国人大代表蔡仲光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关于加大信用贷款比重、降低贷款利率等支持中小企业的建议”。在科技助力下,不到48小时,他便在视频连线中得到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的答复。“代表建议办理的速度越来越快,政府部门回复的质量越来越高。”蔡仲光深有感触地说。

  全国人大常委会还推动建立代表建议答复承诺解决机制,在有关方面共同努力下,这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12月,常委会办公厅对91家承办单位作出的4276件答复承诺解决事项落实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其中已落实的3834件,占比90%。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办理代表建议数量较多的前10家承办单位。以上承办建议件数包括了独办、主办、分办、协办等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联络局供图)

  自2019年开始,按照常委会领导同志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都会以常委会办公厅名义,向大会期间提出建议的代表及原选举单位逐一通报代表建议的交办情况。近年来,有关承办单位对答复中向代表作出的承诺、提出的措施安排和工作计划,紧抓不放、持续用力,努力畅通代表建议落地见效“最后一公里”。从国家林草局主动邀请代表实地调研国家公园承诺事项落实情况,到最高人民法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积极开展承诺解决事项二次反馈,及时向代表通报工作进展和落实情况,代表建议办理“常来常往”的全过程沟通联系机制得到充分发挥。记者深切感受到,做好落实代表建议的“后半篇”文章,是推动建议办理从“答复满意”向“结果满意”转变的关键。

  多群组工作:搭建沟通联系“直通车”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9203件建议,分别交由208家承办单位研究办理。其中需要多部门共同研究办理的达7700余件,占建议总数近85%。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确定了22项重点督办建议。这22项重点督办建议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家承办单位牵头办理,由全国人大财经委等7个专门委员会负责督办,各方形成合力为做好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提供服务保障。

  2022年4月,在全国人大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正式启用的基础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进一步推进代表建议办理中的平台应用工作,创新举措不断。按照“一建议一群组”原则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的建议分别搭建了9000多个政务微信群组;建立各代表团建议办理服务保障群组,为各代表团提供高效沟通服务;通过多群组工作,搭建代表与承办单位间沟通联系的“直通车”“连心桥”……这些建议办理工作信息化创新举措获得全国人大代表的一致好评,为高质量办理代表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据了解,“一建议一群组”增加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中的沟通联系层次,将联系单位从“一元”的主办单位扩展到“多元”的代表团、联络局、承办单位综合协调部门等。同时,因为很多代表建议涉及范围广、承办单位多、办理难度大,需要多家单位密切配合,相向而行。对此,“一建议一群组”将主办单位、协办单位等各相关承办单位的综合协调部门和承办司局工作人员全部纳入,主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在群组内直接建立联系,提高了承办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效率,共同将代表建议办实办细办妥。

  全国人大代表党永富、田春艳、秦光蔚等纷纷向记者表示,“一建议一群组”为建议办理搭建起了即时沟通新模式,打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进一步方便代表、承办单位、办理人员、代表团及联络局之间的联系。这是一项强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为进一步办好办实代表建议打下坚实基础。

  高办理质量:建议真落实 代表真满意

  十三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以来,一件件接地气、察民情的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在高质量办理中转化为具体的政策措施,助力问题解决、造福于百姓,生动诠释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刻含义。

  见微知著。来自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周义哲提出“关于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草局、交通部、工信部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道路和电信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林区山间的路修通了,山里也有4G信号了。关注生态扶贫的全国人大代表袁昌选提出“关于增加贵州省中央财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公益性岗位的建议”等,得到国家林草局等单位的积极回应。2019年,贵州新增2万多名中央财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

  全国人大代表柴闪闪将快递小哥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心声写入建议带上全国人代会,人社部等8部门联合出台《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建议的许多内容都被吸纳其中。全国人大代表厉莉持续多年呼吁打击非法金融并提出相关建议,让她欣慰的是,暴力催收行为入刑、民法典明确禁止高利放贷等一系列组合拳陆续出台,有力保护百姓利益。全国人大代表刘庆民深入调研农村老人赡养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建议得到民政部的积极回应,并推动山东省民政厅出台相关政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紧急关头,全国人大代表杨震就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肺部CT技术更加有效筛查病例提出建议,有关部门抓紧研究,建议得到及时办理和答复,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支撑。扎根群众工作30多年的全国人大代表马善祥,聚焦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提出建议,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细致回复……

  沉甸甸的代表建议,汇聚民意民智民力,展现了广大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责任担当。一件件情系国计民生的代表建议落实落地、见到成效,正是党心与民心交汇交融、国策与民意共振共鸣的真切体现,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变为现实。

  “提”“交”“办”“督”有序对接 有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通过建机制、多举措、强落实,代表建议“提”“交”“办”“督”各环节工作有序对接,有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

  建机制,夯实代表建议高质量办理工作基础。从2018年委员长会议修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处理办法》;到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具体措施》;到自2020年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创新举措,委员长会议专门审议年度代表工作计划,统筹部署常委会工作的“一要点三计划”中明确包括代表工作;到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将建议办理工作纳入重要工作议程,与立法、监督、调研等工作相结合、同推进;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年底听取办公厅关于建议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和有关部委建议办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再到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修改“一法一规则”……随着制度机制更加健全有效,落实举措更加精准具体,代表依法履职更有保障,代表建议办理工作更加规范、更有实效。

  多举措,让“金点子”转化为“好建议”。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人大代表们常常在专题调研、走访座谈中,倾听群众心声,收集意见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孙建博带着轮椅到全国十多个省调研、考察和座谈,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跑基层下乡村、了解农民工所思所想,全国人大代表朱国萍走访社区单位部门、广纳社会各界良策……精心打磨后,群众的一个个“金点子”变成了代表的一件件“好建议”,直达国家权力机关,助力擘画发展蓝图。

  通过梳理,记者发现,从代表建议形成的方式看,视察、调研、座谈等方式深受代表欢迎。2018年,代表通过视察、调研、座谈、走访等形式形成的建议有4402件,约占建议总数的62%。在2021年提出的建议中,基于专题调研、集中视察和座谈听取群众意见形成的达65%。

  从建议内容看,代表们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服务大局,紧扣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提出建议,涉及打好三大攻坚战、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依法治国等内容。其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主题历来备受关注。2018年,科教文卫体类和社会及公共事务类建议有2375件。2021年,与民生问题相关的建议提升至2884件。2022年,民生类建议达到2900余件。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代表们提出的建议中,关于“疾病防疫”的建议数量同比增加179%,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数量达474件,反映出代表对总结疫情防控经验、补齐公共卫生建设短板的迫切期盼。2021年,延续了这一趋势,808件建议涉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全国人大常委会积极探索代表提出建议前与部门沟通机制,为代表提出高质量建议打牢基础。代表坦言,有了深入的沟通交流与指导,对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有信心。

  强落实,努力实现“办好一项重点督办建议、解决一个方面问题、促进一个领域工作”的目标。对代表建议进行重点督办,是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亲自部署过问,相关业务部门集中力量研究办理,将建议办理纳入重点工作,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落实,切实做好代表建议的“后半篇”文章。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中部署使用的“一建议一群组”收获了各方积极评价。代表和建议承办单位工作人员认为群组能用、好用,进一步完善了沟通方式,拓展了联系渠道,真正做到了代表建议在“办前”“办中”“办后”的全过程沟通,实现代表建议“提”“办”双方的良性互动。

  代表们告诉记者:“‘一建议一群组’打通建议办理的各环节各方面,真正把沟通联系贯穿于建议办理全过程。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办理工作信息化应用实现跃升,增加了代表的参与感、获得感,提高了建议办理的实效,让代表看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履职尽责和创新担当!”

  2022年是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第五年,代表们履职脚步不停歇,继续当好百姓的“代言人”“贴心人”。2022年的代表建议办理工作将再上一个新台阶,推动一个个促发展、惠民生、暖民心的政策举措出台,在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做到建议真落实,代表真满意,人民享实惠,让我们满怀期待!

编辑: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