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人大紧盯饮用水安全,监督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完工 一份办了25年的人大议案

时间:2022-01-05  来源:南方日报

  日前,在广东省韶关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上,办了25年的《开辟韶关市区第二饮用水源的议案》终于结案。

  从1996年议案提出到2021年优质水源涌入千家万户,25年来,韶关人大先后组织17次调研视察和1次专题询问,在韶省人大代表3次提交建议,接续推动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建成,保障了130多万群众的饮用水安全,也折射出人大监督特有的韧性和刚性。

  关注单一水源风险 29名代表强力呼吁“找水”

  只有单一饮用水源,曾是韶关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武江作为韶关市区单一饮用水源,风险很大。”韶关市原人大代表冼清文干环保出身,1996年,他在手写的《关于开辟韶关市区第二饮用水源的议案》中言辞恳切:“如果武江上游存在大的污染源或者污染事故,会造成水质超标,必须尽快开辟市区第二饮用水源。”

  事实上,水污染防治法明确提出,单一水源供水的城市,应当建设应急水源或者备用水源。有专家指出,单一水源风险在于“一击即溃”,一旦遇上干旱、洪灾或污染事件,供水就会陷入瘫痪,历史上,浙江杭州、湖南益阳等城市都发生过单一水源污染事件。

  韶关市民也深有体会。

  1994年8月,京广线大瑶山路段列车颠覆,几十吨浓酸倒入武江,造成严重污染;2006年“7·15”洪灾,武江沿岸水厂受损,供水停摆,近一周时间,韶关市民用水只得靠消防车运输;到2013年9月,强降雨导致含泥量猛增,水厂进水口水源浑浊度大于1000度,超达标值1000倍。

  另外,水量和水质也是问题。

  冼清文回忆,当时调查发现,武江供水量几近满负荷状态,随着人口增多、城市扩张,供不应求将成发展掣肘;同时,武江上游多高山,下游多石灰岩地区,水中碳酸钙含量高,水硬度偏高;此外,即便在本市河段加强了保护,上游来水不可控的污染风险仍在。

  当时,人大代表积极发声,共有29名代表联名。这也使得韶关保障饮用水安全的思路,第一次从保护武江延展到另辟源头上来。

  代表呼声高涨,韶关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随即通过议案形成决议,交市政府办理,启动“找水”工作。韶关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雷祖培回忆:“我们花了近一年时间,对10多个水源全部进行调查论证,符合条件的只有南水水库。”

  坚持议案继续办理 代表3次联名建议加快建设

  虽然政府很快推动议案办理,但令人意外的是,开辟第二饮用水源困难重重。

  “这么好的南水,差点成了‘难水’!”省原人大代表、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原代理主任林平杰回忆,2004年人大刚性监督,有力推进供水工程议案继续办理。

  当年,韶关市政府曾向市十一届人大常委会提交一份报告,提出8年间市政府完成了多项前期工作,但取水权和财力支持方面困难较大。且韶关饮用水供水量尚且充足,启动工程时机暂不成熟,建议议案作结案处理。

  审议时,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是否结案争议很大,认为开辟第二饮用水源势在必行,报告最终没有通过。林平杰说:“当时人大给政府回复,有两项工作完成方可结案,一是获得南水水库取水权,二是做好走水道的控制性规划编制。”

  “政府开展工作有困难,但百姓喝上好水的诉求等不得,人大既要加大督办力度,也要发挥作用。”林平杰说,2006年由他领衔12名省人大代表在省两会期间提交建议,疾呼加速批准取水,2008年13名省人大代表再一次提出建议。2011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水利厅将南水水库功能由发电为主调整为以防洪、供水为主,韶关获得取水权。

  紧接着,还要闯“钱”的难关。2012年,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正式立项,当时工程投资概算将近15亿元。

  但《2013年韶关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韶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48亿元。直到2020年,这一数字才提升至105.1亿元。

  “韶关地处粤北山区,市本级及乳源瑶族自治县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独立筹措资金进行建设,全部依靠贷款融资或企业投资建设,势必造成水价大幅提高,群众难以承受。”2014年,省人大代表许志新等23名代表第三次联名提出建议,希望省政府同意工程动工,并帮助解决资金问题。“代表接棒式地发声,希望这个重大民生工程尽快启动,但建设成本不要都摊在老百姓头上。”联名代表之一郑锦源说。

  这次建议得到明确回复,经多方努力,该工程先后争取到省安排一次性补助、专项债券和专项资金,2017年4月南水水库供水工程正式开工。

  专题询问建设进度 负责人直呼“脸上挂不住”

  开工的消息一公布,立刻获得广泛关注,“完成南水水库供水一期工程”也被列入2017年韶关10件民生实事之首。这一万众瞩目的重大民生工程施工进度却不理想,为此,韶关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了一场专题询问会,近20家单位的负责人现场回应社会关切,现场火药味十足。

  “工程进度慢了,人大专门来‘敲打’,脸上实在挂不住。”当时的紧张气氛,时任南水办主任刘剑城至今都印象深刻。

  他回忆,施工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得多,输水管道38公里,途经村镇要协调征地拆迁;穿高铁、跨公路,要沟通迁改国防光缆、通信线路、电力燃气管道,哪一方没协调好,都得停工。“但正是这次专题询问,各方都把问题摊开解决,后面的工作就顺利多了。”

  在人大持续追踪下,2021年,“建成南水水库供水工程”再一次票决列入韶关10件民生实事,最终于6月实现通水,成为我国第二大高压力、大口径、长距离的输水工程,省内水头压力最大的输水工程。在韶关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九次会议上,历时25年的议案终于圆满结案。

  “议案只要不结案,人大就能监督一届届政府办下去,这是人大制度特有的‘韧劲’。”韶关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水水库工程建设指挥部原副总指挥张平说。

  议案结案后,工程收尾工作、长期运维等问题才刚刚开始。

  “人大要为整个供水工程当好‘参谋’。”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黄建华说,“现在,把优质的南水送来了,老化的供水管网就要及时改造,避免管网漏损和二次污染。在水价问题上,我们既要提价,又要适可而止,不让老百姓感到压力。”

  与此同时,人大也正在关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新课题:在南水水库水源保护区内,如何处理好保护碧水与村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地下,蛛网密布的管线建设仍在扩张,如何加强管线建设和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等。

  监督有韧性刚性 力促重大民生工程落地

  像南水水库供水工程这样的重大民生工程,都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牵涉多方、耗时长、投入大。而议案经人大审议通过后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人大监督成为推动历届政府落实民生工程的重要力量。

  人大监督一方面具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可以不受政府换届等因素影响,紧盯问题不放手,接续跟踪直至抓出成效;另一方面,人大监督也有“长了牙齿”的刚性,监督一旦启动,就要有结果、见成效,就会产生强制力。

  近年来,各地人大发挥监督的独特优势,力促一批重大民生工程取得实效。

  在江门新会区,人大代表2003年提出《关于充分利用古兜优质水库水资源实现城市分质供水造福市民的议案》,经过13年持续推进,供水工程终于完工,议案顺利结案。

  在潮州,省、市、县人大代表多年接力呼吁潮州引韩(韩江)济饶(饶平)供水工程,推动2015年立项,预计2022年底完工供水。

  跨省协作的重大民生工程协调难度更大,人大代表多年坚持呼吁也一步步取得进展。“每一年的呼吁都有收获。”2016年以来,全国人大代表、连南瑶族自治县寨岗镇山联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何桂芳等代表每年参会都为广清永高铁尽快规划建设发声。在多方合力推动下,项目终于先后列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等重大规划。(记者 姚瑶 骆骁骅 通讯员 赖国斌)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