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难险重中履职担当的人大故事

时间:2021-10-12  来源:“全国人大”微信公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走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迎来了建党百年华诞。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

  “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以来的一年多,在我们国家历史上极不容易、极不平凡。”2020年5月25日,栗战书委员长在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对过去一年这样总结。2021年3月8日,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栗战书委员长总结道,202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所面对的风险挑战是“世所罕见”。

  “人大是人民的人大。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只要党、国家和人民需要,人大就将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伸出肩膀扛起应尽的政治责任。”2021年3月8日,面对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栗战书委员长铿锵有力的话语,响彻人民大会堂,辉映出全国人大的为民本色与炽热初心。

  伸出肩膀扛责任,笃行不怠勇担当。抗击疫情、脱贫攻坚、污染防治、法安香江、乡村振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当一系列急难险重问题出现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毫不犹豫站到一线进行法律的、政治的、外交的斗争,真正伸出肩膀扛起了应尽的政治责任!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不可或缺的人大担当!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闭幕。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彬

  在抗击疫情中解锁“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

  2020年春天,必将被历史铭记。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如其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全国上下迅速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用一个多月时间初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将本土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个位数以内,用3个月左右的时间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

  “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支撑,是“中国之治”蕴含的重要制度密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以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从容应对风险挑战的制度力量充分显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展了密集的立法修法行动:抗疫关键时刻,及时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及时制定专项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根据该计划,拟修改的法律有17件之多,所涉立法项目覆盖疫情防控、生物安全、应急管理等多个方面,将系统性筑牢防范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堤坝;并成立专班分批推进多部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工作。

  进入2021年,“抗疫立法”仍在继续。动物防疫法、医师法等法律已陆续完成修订,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任务将在今年年底前完成。此外,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行政处罚法、刑法修正案(十一)等诸多法律的立法修法过程中,也纷纷针对公共卫生事件多个环节进行制度完善和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正构筑起常态化疫情防控的法治防线。

  除了将依法战“疫”使命扛在肩上,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开展执法检查,规格高、节奏快,力度大、作风实,通过监督工作全力增进人民福祉。

  当疫情来临时,张伯礼、葛明华、陈静瑜、罗杰……包括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在内的260多万名各级人大代表投身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当代表为人民”,代表们用行动证明,这一庄严承诺意味着挺身而出与义无反顾,意味着夜以继日与全力以赴,更意味着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与休戚与共的责任担当。

  “摧伤虽多意愈厉,直与天地争春回。”疫情挡不住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凸显出百年大党的执政能力,检验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全国人大交出的抗疫答卷再次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接续前行

  “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社会主义道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在2020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自己在陕北黄土地上的贫苦日子和青葱岁月,表达“扶一把老百姓”的真挚情怀。从“能吃饱肚子”,到能吃“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最后是“干活挑着金扁担”……习近平总书记谈到陕北老乡们对美好生活的几个目标。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路上,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及时有力的监督,持续开展专题调研,听取和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项工作报告,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足、质量更高;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代表培训“及时雨”,助力代表们履职能力提升;还有人大代表的带头奋战,朱有勇、裴春亮、支月英、徐冠巨、阎志……人大代表结合自身岗位与优势,在推进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电商扶贫等“造血式”扶贫上下功夫,用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换来山乡巨变,绘就全面小康的美丽画卷。

  2018年,一次聚焦脱贫攻坚的专题调研在中国大地上展开。此次调研是继2017年8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专题询问后,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履职的第一年推进的一项重要监督举措。栗战书委员长、王晨副委员长亲自审定调研方案,曹建明、吉炳轩、武维华三位副委员长带队,分赴四川、青海、山西等16个省区开展实地调研。

  “当前,脱贫攻坚已进入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难中之难,虽然贫困的绝对人口在减少,但脱贫攻坚的任务依然很重,难度在增加。”武维华副委员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作调研报告时指出,要“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国之力,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我国农业农村法律制度”“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国人大代表涉农议案建议工作”……2019年9月和10月,共501名代表先后来到贵州遵义和江西赣州围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专题学习。

  代表们参加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举办的学习班,这一主题培训不仅包括现场授课、实地考察调研,还包括创新开展以“代表论坛”方式请工作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的代表们介绍经验。这一培训活动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服务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在脱贫攻坚战中更好履行代表职能的重要举措。代表们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工作进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代表履职能力得到提高。

  寓支持于监督之中,2020年12月底,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的专项工作报告,进一步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百年沧海桑田,换了人间。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以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地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02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此,我国促进乡村振兴进入有法可依新阶段。该法已自6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通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制度价值。图为江苏省南京市乡村。图/视觉中国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乡村振兴促进法,从此,我国促进乡村振兴进入有法可依新阶段。该法已自6月1日起施行。这一法律的通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将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发挥重要制度价值。

  栗战书委员长在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座谈会上深刻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广度、深度、难度和时间长度,一点也不亚于脱贫攻坚。”

  如何因地制宜促进乡村产业发展,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如何解决农村“贫血”状态,解决乡村振兴人才问题?全面振兴乡村,如何确保乡村“铸形”“铸魂”齐头并进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法第12条、第24条、第32条分别对此进行了明确规定。

  2021年7月12日至16日,栗战书委员长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贵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全面有效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推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乡村振兴促进法是一部“三农”领域基础性、综合性法律,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一定能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一定能解决好农业农村承担的三大历史任务,即保障好农产品供给安全,保护好农村生态屏障安全,传承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全面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升新时代农民素质!

  香港国安法有力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2020年5月,根据宪法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出关于建立健全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的决定。

03

  2020年6月3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在北京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栗战书委员长主持。会议经表决,全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摄影/新华社记者 刘卫兵

  同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并决定将该法律列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由香港特别行政区在当地公布实施。

  同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立法会继续履行职责的决定,妥善解决因疫情而推迟选举导致立法机关空缺问题。

  同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出关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资格问题的决定,对香港立法会议员的法定要求和资格条件作出清晰界定,确保以爱国者为主体的港人治港。

  这一系列人大“组合拳”,为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障香港长治久安和繁荣稳定提供了宪制依据和法治保障。

  2021年第一季度,香港GDP同比增长7.9%,2021年前5个月香港失业率出现“三连降”。

  香港由乱及治的背后,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及一系列法律制度和执行机制所发挥的“定海神针”作用。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指出,2020年6月30日,香港国安法正式生效,这是香港由乱转治的重大转折点。全国人大及时审议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有力确保“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当前,香港已大踏步走出阴霾和混乱,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法治的有力支撑下,香港筑牢国家安全底线,“东方之珠”必将重焕璀璨光华!

  运用法治方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时强调,生态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要落实好国家生态战略,总结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经验,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

  如今,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同一个家园下,百姓最明显的感受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正一步步成为现实,这里面有法治的威力,有人大的贡献。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策部署,连续四年运用执法检查等法治方式,分重点、分阶段、分节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向污染开战。

  “不能走过场,不能搞评功摆好那一套。”在2018年启动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时,栗战书委员长就明确指出,执法检查要多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反映情况问题,典型违法事例要点名,敢于动真碰硬,督促有关方面认真纠正违法行为。

  四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到企业车间、百姓人家、田间地头,求真务实推动法律制度全面施行和污染防治工作改进,真正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青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还给老百姓,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18年,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专门加开一次常委会会议,作出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

  ——2019年,对水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发挥法律制度刚性约束作用,推动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保护,还给老百姓“青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2020年,对土壤污染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依法做好土壤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2021年,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开展执法检查,运用法治方式巩固和深化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实地检查发现的问题,也直接体现和反映到执法检查报告中:大气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梳理出6类44个问题,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梳理出8类19个问题,土壤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报告梳理出6类19个问题。

  规模力度空前,影响效果空前。两个“空前”,是对党中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贴切描述。连续四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聚焦生态环境短板,打出“组合拳”,组织“大会战”,真正伸出肩膀扛起了应尽的政治责任!

  人大工作适应新常态呈现新气象

  2020年有多么不容易,全国两会就有多么不平凡。2020年5月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这一特殊时期的重要会议,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向世界展现抗疫成果,传递出信心与希望。2021年3月,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万众瞩目的全国人代会不仅正常召开,还及时开启视频会议、视频访谈、视频连线崭新模式,将“精编版”大会开成“精华版”。

04

  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摄影/中新社记者 杜洋

  本届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打破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惯例,加开常委会会议共7次之多,“加开”已成常态。全国人大常委会用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负伟大时代赋予的使命。

  为了最大限度保障立法质量,使立法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又体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意愿,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今年7月9日加开一次委员长会议,即第九十七次委员长会议。这是本届以来的第一次,成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又一创新行动,是委员长会议组成人员带头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务实之举。

  同时,在喧嚣中勇于“发声”、敢于“亮剑”。全国人大以发言人的形式在重大事件节点上频频权威“发声”,回应国内外关切,实现人大与舆论的良好互动,向国内外展现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更加开放、积极、主动、自信的精神风貌。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从疫情防控到脱贫攻坚,从涉港问题到乡村振兴,从污染防治到人大工作创新之变……困难面前,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工作图景承载了满满的“担当情”与“奋斗志”,展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强大旺盛的生命力,通过坚持好、完善好、实践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牢牢掌握在人民手中!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主动担当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伟大时代,不断发展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创造出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文/《中国人大》全媒体记者:王萍)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