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践悟】英烈何以永生

时间:2021-06-28  来源:河南日报

  正是杏黄麦收时节,豫南大地峰峦叠翠,山花烂漫。此时此刻,我们来到位于驻马店市的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参观学习,在这苍松翠柏间,寻根念初,对标思齐。我在将军的出生地驻足,在英烈的雕塑下凝望,在革命纪念园里徘徊,面对那一张张记载着生与死、血与火斗争的图片,耳听讲解员那充满深情的评说,我不禁泪水夺眶而出。我深深沉思,静静遐想,反复叩问自己:杨靖宇,一个年仅35岁就英勇捐躯于千里之外的中原好汉,英名何以永存,英烈何以永生?

  始终高擎理想的旗帜不倒。杨靖宇1905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7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十多年的革命斗争中曾经使用过不同的名字,杨靖宇是他使用较长也是最后使用的名字。“靖宇”二字取自朝鲜语中“驱逐外敌”之意,折射出杨靖宇将军心中的理想——打倒日本侵略者,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这也是一直支撑他战斗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强大精神动力。杨靖宇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家和人民利益受到侵犯的关键时刻,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誓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他曾对假扮村民劝降的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看似平淡的问话,包含着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宁肯向前一步死,绝不退后半步生!这就是关键时候的关键少数,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最黑暗、最无助、大多数人万念俱灰的时候,用自己的灵魂与血性,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样的逆行者不仅在过去有、今天有、未来的中国还会有。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在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复兴,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连续奋斗,他们心甘情愿抛头颅洒热血。与敌人周旋到弹尽粮绝毅然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掩护部队转移被包围毅然投江的东北“抗联”八名女战士,用血肉之躯为部队打开胜利之门的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方志敏就义前豪迈地宣告,“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江姐在酷刑面前大义凛然,“竹签是竹子做的,但是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刘胡兰在血淋淋的铡刀面前正告敌人“怕死就不当共产党”。正是这种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这种舍生取义的革命气节,支撑着党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走过了抗战和解放战争的艰苦岁月,走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征程,走到了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今天的我们,再次面向鲜红的党旗,再次高举紧握的右拳,再次温习熟悉的誓词。一字一句,都是对党的忠诚热爱,都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都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强决心。

  始终保持为民的本色不变。在杨靖宇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时,他以棉絮、草根和树皮为食,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最终壮烈殉国的事迹,其信念之坚定、意志之顽强,连敌人都不得不对他肃然起敬,即使他的身体殒灭了,但其精神确实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走下去,他的动力来源于哪里?答案只有两个字——人民!

  杨靖宇在离开家乡与母亲、妻儿告别时说,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穷人过上好生活。让群众过上好生活,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初心。当年埃德加·斯诺在陕北采访时,问一位红军小战士“为什么参加红军”,这位小红军说:“红军对我们好,红军帮助穷人,红军教我们读书、识字。”红军经过川康边藏区时,藏族人民把红军看作“菩萨兵”,红军经过之地的群众不懂什么是政治纲领、什么叫共产主义,但他们知道这是一支“穷人的军队”,是为老百姓干革命、为人民谋幸福的队伍。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但一次次都能化险为夷、赢得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民心惟本,厥作惟叶。知所从来,方明所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瓜连蔓子蔓连根,老百姓连着共产党,共产党连着人民。只有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向人民交出一份份合格答卷。焦裕禄、谷文昌、孔繁森、杨善洲、廖俊波、黄大年……一批又一批优秀共产党人,一心为民、鞠躬尽瘁,被人民永远铭记。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新征程里,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扎根在人民群众的肥沃土壤里,我们党才能永葆青春;只有汇聚起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才能无惧前行道路上的任何风险挑战,在抗震救灾、脱贫攻坚、抗击疫情这一次次大考中,交出优秀答卷!

  始终坚守奋斗的作风不移。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战争年代,以杨靖宇将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为实现理想信念而奋斗,他们不惜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人民共和国的基石。今天,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是不是要经常“三省吾身”、自省自励?在安逸优渥的条件下,我们的家国情怀是不是已经淡漠?在琐碎平淡的生活中,我们的奋斗进取之心是不是已经麻醉?在前行的困难面前,我们是不是已经丧失斗志、畏缩不前?现实的中国虽然没有枪林弹雨、血雨腥风,但转换的只是斗争方式和考验形式,“智勇多困于所溺”,在“糖衣炮弹”的诱惑下,我们能否做到信念坚定、坚贞不屈?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的任务依然繁重,征途依然漫长。唯有坚定理想信念,继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人民的公仆,正确运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才能在英雄面前无悔,让英烈含笑长眠。

  1951年7月,毛泽东同湖南第一师范的老同学周世钊、蒋竹如谈话时说,“我在学生时代就下定这样的决心:我将以一生的力量为痛苦的人民服务,将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革命和建设的各个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奋斗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全党同志坚持奋斗、艰苦奋斗、永久奋斗。奋斗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惟有奋斗才能生生不息。中国共产党人秉承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精神品质,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实现这一初心和使命,一代代共产党人虽万难而不辞。“为官避事平生耻,视死如归社稷心。”新时代的长征路上,面对纷至沓来的急难险重问题,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直面矛盾、勇于斗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用过河小卒一往无前的干劲,一鼓作气迈过所有沟沟坎坎,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吴宏亮)

编辑:高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