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乡:人大代表助力脱贫攻坚 扶贫故事讲不完

时间:2020-11-26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连日来,记者跟随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组织的采访团来到河南省新乡市,探访新乡市人大代表如何助力基层脱贫攻坚。

  扶贫故事1:太行山上搬迁记

新乡市辉县市薄壁镇宝泉花园小区 刘长源 摄

  “以前购买各种生活物品,要肩扛手提走上几十公里。”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薄壁镇宝泉花园小区,住户孙小海告诉记者,此前她家住在大山上的东寨村。早些年,夏季发洪水冲断了路,很多家里连盐都买不到;有个头疼脑热,就医也非常不方便。

  与东寨村相邻的还有西沟、平甸、潭头等村,共453户1789人,零散分布在海拔900多米的太行山中。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农业种植,生活环境差,教育、医疗条件落后,是河南省“三山一滩”中太行山的精准扶贫重点地区。

  看到村民们守着金山银山却过着贫穷日子,全国人大代表裴春亮决心通过旅游开发实现精准扶贫,他筹资5.6亿元开发建设了宝泉旅游度假区。同时,筹资8000万建设宝泉花园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目前,188户村民喜迁新居,有效改善了山区人居环境,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等问题。

  目前,宝泉旅游度假区客流量达到了一年200万以上。一业兴,百业旺。围绕交通、餐饮、种植、农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开发等相关行业,带动周边村民上万人就业,带动行业产业上千家。

  扶贫故事2: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成熟的金针菇通过自动化流水线出库 刘长源 摄

  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冀屯镇上官庄村,村民高五姐说起当年家里的情况,仍然止不住哽咽。2013年,她的丈夫因意外摔成高位截瘫,看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大儿子考上大学,没钱交学费。“当时真是难,白天干完自己地里的活儿再去给别人干活,晚上愁得睡不着,一直哭。”高五姐说道。

  得知高五姐家情况后,河南省人大代表、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拿出1万块钱,帮高五姐的大儿子解决学费问题;给高五姐的二儿子初中三年补助生活费6000块钱。如今,高五姐的两个孩子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参军。高五姐的担子轻了,脸上又露出了笑容。她逢人就说:“干部真是比亲人还亲!”

食用菌加工车间一片繁忙景象 刘长源 摄

  脱贫攻坚不能仅仅停留在“输血”阶段,更要提高“造血”能力,利用产业带动经济发展。1998年4月赵化录到冀屯镇任党委书记,他深耕基层22年,将人均纯收入仅1000多元的小镇打造成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镇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2019年,冀屯镇GDP达24.42亿元。

  22年来,赵化录曾有多次提拔、回城的机会,但他都留了下来。他说,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我就一直在乡镇干下去,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扶贫故事3:过去穷荒滩,现在花果山

盐店庄村的桃子丰收了 关源群 摄

  37岁的蒋红超是河南省新乡市平原示范区桥北乡盐店庄村村民,为了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他高中没读完就主动辍学,靠家里的十几亩地维持生计。“当时一年收入一万多吧,也是我们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蒋红超说,转机出现在2011年,当时村里号召种桃树,免费提供树苗、教授技术,他就把家里的地都改种了桃树。2016年,靠种桃蒋红超收入达到10万元,当年实现了脱贫。

  “原来盐店庄是种啥啥不长,天天饿肚皮。现在是种桃种出大文明,过去穷荒滩,现在花果山。”河南省人大代表、盐店庄村支部书记关源群说。

万亩桃园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关源群 摄

  实现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非易事。2008年,关源群当选盐店庄村党支部书记后,认真考察、反复论证,确定了“发展优质早熟桃种植”的脱贫致富思路。“我带领党员干部试种了80亩桃树,几年后喜获丰收。看到成效的村民心里有底了,也纷纷加入种桃大军。”关源群说。

  产量上去了,销路如何打开?关源群又全国各地跑销路,北上广、沿海城市跑个遍,帮黄河滩区的桃子打开销路。到2019年,村里桃树种植面积发展到一万多亩,有了“万亩桃园”的美名,老百姓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3千多元,顺利实现脱贫,并带动了周边30个村的桃树种植。

  “现在我们在延伸产业链,做桃花鸡、酿桃花酒、打造桃花坞、制作桃花扇……全方位打造‘桃花经济’。”关源群说,下一步,还将打造民宿、举办桃花节,让全村人依靠“万亩桃园”,真正实现致富梦。

  (原载于2020年11月25日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客户端)

编辑: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