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生的“新生”:从深山搬进“大平层”

时间:2020-11-2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58岁的王新生以前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住进小洋楼,坐拥两套“大平层”。近日,记者来到新乡市辉县薄壁镇宝泉花园小区,探访一段从深山易地搬迁到镇里的扶贫故事。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连日来,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组织的采访团来到新乡市,探访看人大代表如何助力基层脱贫攻坚。

  【探访】从深山搬进“大平层”,他们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到达宝泉花园的是18日的一个下午,夕阳西下,照在小区旁边的一个花坛中,紫色的牵牛花开得正好。不远处,是几位居民或站或坐,正在聊天。

  小区旁边是一大片庄稼地,北边则是连绵起伏的太行山,有人在小区空地上搭建了一个瓜棚,瓜棚下是以前农家院里的破旧桌椅,而瓜棚旁边,则挺着一辆崭新的私家车。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句话在宝泉花园有了现实写照。

  58岁的王新生就住在这个小区,分了两套房,一套128平米,他本人则在不远处的一处景区就业,干保洁,一个月能拿两三千。

  (王新生在他的新家)

  王新生家一共7口人,两个儿子已在外地上学、工作,老伴帮着老大儿子在郑州带孙女,他就一个人“住”这两套大房子。

  早些年,这样的日子老王想都不敢想——他家祖祖辈辈住在山沟里,村名唤作西沟村,唯一通向世外的是一条崎岖山路,走到镇上大约三十多公里。早些年,夏季发洪水的时候,很多家里连盐都吃不上,因为没办法购买;谁家突然发个急病,就医也非常不方便。

  (孙小海和儿媳、孙女在一起)

  “以前购买各种生活物品,都是肩扛手提往家里运。”52岁的孙小海告诉记者,她也是宝泉花园居民,如今,全家人都从山上搬了下来,住进新居,她的女儿一家住在5楼,她和儿子一家住在1楼,其乐融融。

  【背后】太行山的扶贫重点区域,他决心通过旅游开发实现精准扶贫

  王新生和孙小海等村民,为何能易地搬迁,从深山旧屋住进了镇上的小洋房?这得从全国人大代表、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裴春亮说起。

  前不久,裴春亮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这背后是他多年来带着裴寨村乡亲脱贫致富的艰苦故事。不过,裴寨村富了,他还想带动更多乡亲富起来。根据南太行山区的实际情况,他决心通过旅游开发实现精准扶贫,筹资5.6亿元开发建设了宝泉景区。该景区周边有圪针庄、沈庄、周庄、西沟等7个行政村,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传统农业种植,收入结构单一。其中,圪针庄、周庄是省级贫困村。景区未开发前,这些村庄遵循着传统的耕作模式,村民脱贫能力低、致富门路少,生活环境差、教育卫生极其落后,是河南省“三山一滩”中太行山的精准扶贫重点。

  (孙小海家的新居)

  其中,西沟、东寨、平甸、潭头等村,453户1789人,零散分布在海拔900多米的太行山中,交通十分不便。为了安置村民,裴春亮出资8000万建设宝泉花园小区,配套学校、幼儿园、养老院等,目前,188户村民喜迁新居,有效改善了山区人居环境,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看病难、入学难、购物难等民生问题。

  考虑到两个儿子,王新生在原住宅面积基础上多要了一套,花了五六万元。

  【安置】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而要让村民拥有“造血功能”

  “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不仅要扶贫、富口袋,更要扶智、富脑袋。”宝泉景区顾问韩守泰告诉记者,为此,景区对符合招工条件的村民进行岗前思想和商业服务培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参加,着力提高村民的政治觉悟、思想道德水平和务工一技之长。

  同时,促进“家门口就业”。吸引周边村庄的大学生、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就业,安置大巴、观光车司机及保安、保洁等各类岗位青年达80余人,使他们既能工作挣钱又能照顾家人,破解了留守老人、留守儿童问题;此外,景区有60多家商户,大都属于有经商意识和经营本领的“能人”,带动300余人从事餐饮、超市、工艺品、土特产等经营,使每人月收入在2500元以上。

  景区目前客流量达到了一年200万以上,拉动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圪针庄、沈庄、周庄3个村在景区附近,因此,家家户户几乎都办起了农家乐,开起了民宿,曾经穷困的小山村,如今一到旺季晚上灯火通明,被当地人戏称为“小香港”。

  “我2018年开始驻村,这两年变化太大了。”辉县市税务局驻村第一书记张建中表示,不论从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就医条件、民风民情等,都越变越好。(大河报记者 段伟朵)

编辑: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