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冀屯镇:人大代表精神扶贫 让脱贫攻坚更有温度

时间:2020-11-25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赚的快”只是初步改变生活条件,“赚的久”才能确保生活持续向好。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11月19日,记者跟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宣传处工作组来到辉县市冀屯镇,实地探访人大代表助力脱贫攻坚新成效。

  产业扶贫圆了致富梦

  在新乡市辉县冀屯镇宪录村星河生物科技食用菌农业产业园内,一簇簇洁白如玉的金针菇在生产线传送带上正在打包,这里每天有260吨金针菇走向全国各地。

  “通过6度左右的恒温紫光照射,良好的培育环境可以控制金针菇的发病率和锁住更多营养成分,口感更佳”冀屯镇人大主席郭循有介绍说。

  河南省人大代表、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说:“冀屯是个特色农业大镇,近年来,我们主打食用菌名片,奋力打造‘中国第一菇’。”全镇传统食用菌大棚突破1万座,1.8万人从事食用菌产业,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增加2000元。

  据了解,冀屯镇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建立真菌产业推广中心,与全镇178户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无偿向贫困户提供产前生产原料、产中技术服务、产后产品回收,收益四六分成,合作社得六、贫困户得四。同时,面向贫困户收购玉米芯1000吨,覆盖周边其他乡镇2000余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50元。

  全镇实现脱贫摘帽,凝聚了赵化录扎根基层22年的心血。22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将冀屯镇打造成为全国重点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全国农业产业强镇、省百强乡镇、省“五好”乡镇党委、省生态文明镇、省文明村镇。2019年,该镇GDP达24.42亿元。

  “作为省人大代表,组织给了我一个平台机会,一方面高质量抓好党建,抓好基层组织建设,能迸发出新活力新动能;另一方面,社会全面进步和繁荣,干部和群众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福利,更有信心的奋斗下去”赵化录说,去年镇里人均纯收入超过两万元,走在了全省前列。

  在冀屯镇脱贫攻坚战场上,村民最低收入6600元,最高5万元的年收入提振着大家的奋斗决心。

  精神帮扶助力精准脱贫

  冀屯镇宪录村村民郭贵江今年73岁,家里目前有3口人,在孙子4岁的时候,唯一的儿子出车祸去世,儿媳改嫁,一家人失去了支柱,面对幼小的孙子,老两口陷入了困境。

  得知郭贵江家里的情况后,村支书苗海云整天挂念着这一家人:“我经常往这跑,给老两口以生活的信心,我对老人说天塌下来有我们呢,你就把我当作亲女儿。赵书记也经常来走访慰问,关心老人生活存在的实际困难。”

  老人的孙子在上学的时候村里帮助申请了教育扶贫基金一学期2000多元,毕业后经过镇里的牵线到宝山电厂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的收入。现在老两口二级低保每月每人200多元,电费每月10度电由国家补助,乡政府收益分红每人每年不低于200元,镇里食用菌示范园区扶贫产业项目基地给每户每年不低于500块钱的补助。村里还提供公益岗位郭贵江老两口,每月有950元的收入,该家庭已于2018年实现脱贫。

  “双重责任,既是村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尽一个做女儿的责任”村支书苗海云说。

  “赵书记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赵书记,就没有我的今天。”村民高五姐说,“我丈夫在工地上干活意外摔伤,成了高位截瘫,当时家里还有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大儿子考上了大学,却拿不出学费。但不让小孩上学,那真是一辈子的遗憾。”赵化录在得知情况后,通过帮扶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给了1万块钱学费。如今,俩孩子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报名参了军。

  “于无路处开路,于昏暗处点灯”。每一个脱贫故事都凝聚了奋斗者的心血,坚持产业和精神双重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代表双岗建功,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要求,全力组织好人大代表各项活动,发挥好人大代表模范作用,十四五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努力走在全省前列,在全国找位置,争取进入全国前300名。”省人大代表、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说。(河南手机报见习记者 王正星 )


编辑:谢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