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第十一集 黄釉扁壶

时间:2019-12-1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讲述人:王琼(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保管员)

44 黄釉扁壶图

  黄釉扁壶,1971年出土于安阳洪河屯村范粹墓,根据墓志可知,墓主范粹为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卒于北齐后主武平六年(即公元576年)。

  扁壶高20厘米,通体施黄釉,呈扁圆的杏核状,上窄下宽,敞口短颈,两肩各有一穿孔。这种杏核形的扁壶出现于北朝,并流行至唐代。它与战国两汉时期中国本土的扁壶不同,一般认为仿烧自萨珊波斯的金属器,多为邢窑、相州窑、巩义窑等北方窑口的产品,同样形制的扁壶在宁夏固原、河北邯郸都有出土。

  扁壶壶身正背两面模印相同的乐舞场面,画面正中一人在莲座之上婆娑起舞,舞者双足腾跃,反首回顾,右臂上扬,左手叉腰,展现的正是“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的胡腾舞表演场面。画面左侧一人持钹、一人弹奏直颈五弦琵琶,右侧一人吹横笛,一人举掌拍击。五人皆深目高鼻,头戴尖顶胡帽,身穿窄袖胡服,脚踏尖头软靴。

  胡腾舞是一种源自中亚石国的舞蹈,北朝时期各民族融合加剧,胡腾舞随着丝绸之路的日益繁荣而传入中原地区。到唐代时,胡腾舞因其节奏明快、雄健矫捷,而与胡旋舞、柘枝舞等同样源于西域的舞蹈一同被归入健舞类,流行不衰。根据唐诗中“石国胡儿人见少”“胡腾身是凉州儿”“织成蕃帽虚顶尖,细氎胡衫双袖小”“横笛琵琶遍头促”等描写可知,胡腾舞者一般为胡人男性,表演时穿胡服、戴胡帽,同时以琵琶、横笛等乐器伴奏。胡腾舞以跳跃和急促多变的腾踏舞步为特色,舞姿轻盈敏捷、阳刚奔放,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范粹墓出土的这件黄釉扁壶无论是其仿西亚金属器的造型,联珠纹、忍冬纹、莲座等装饰,还是模印的胡腾乐舞场面,无一不充斥着浓郁的西域风情。又兼之釉色莹润、画面繁简得当、构图疏密有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范粹作为汉人,为何他的墓中会出土具有如此浓郁西域风情的随葬品?这与当时的社会情况关系密切。北齐的统治者高氏家族,虽其先世为河北大族渤海高氏,但由于“累世北边,故习其俗,遂同鲜卑。”(《北齐书·神武纪上》)当时在北齐宫廷内外,充斥着大量西域胡人及胡化的其他民族成员。据《隋书·音乐志》记载:“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北齐高洋)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甚。”尤其是后主高纬“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在皇室的大力倡导下,胡乐、胡舞成为北齐上层社会流行的娱乐活动。范粹作为北齐王朝的高级官吏,上行下效,他的墓葬中出土胡腾舞题材的扁壶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西汉张骞“凿空”西域,中西方借由丝绸之路贸易往来不绝。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虽战乱频繁,但中西方交流并没有因此中断,反而在相对安定的年代里呈现出了勃勃的生机。黄釉扁壶作为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展现了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文化包容性,以及海纳百川的文化自信和气概!

编辑:田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