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第三集 莲鹤方壶

时间:2019-12-1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讲述人:张得水(河南博物院副院长)

19 莲鹤方壶图

  莲鹤方壶是春秋时期郑国的一件青铜重器,也是河南博物院最早的藏品之一。它体量巨大,通高117厘米,壶口长31.6厘米,宽26厘米。整体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它的整体呈椭方体,修颈斜肩,垂腹圈足,上有冠盖,下面有两只怪兽承托。壶盖由双层盛开的莲瓣构成,在莲瓣的中央,一只亭亭玉立的仙鹤展翅欲飞。壶颈的两侧,有一对攀附于器壁的回首龙形怪兽作为双耳,垂腹的四角也各有一条龙形小兽,曲颈回首,四肢向上攀附。壶身遍饰蟠龙纹,相互蟠绕,而且龙首有俯有仰,有龙首还有凤首,中间还点缀有写实的鸟纹和变相的蝉纹等,繁复而精致。

  说起莲鹤方壶的出土和收藏,还有一段石破天惊、曲折离奇的故事。早在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一个叫李锐的乡坤在自家菜园里挖井时,挖出了数十件青铜器,惊动了当时驻扎在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鄂。靳认为这些“钟鼎宝彝”应该归公,所以阻止了李锐的私掘行为,派部队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历时40天。共发掘出青铜鼎、簋、鬲、壶、盘、匜、编钟等大型礼乐器102件,以及大量陶器、玉器、骨器等。其中就有一对莲鹤方壶。当时两件立鹤是和器身分离的,后来经过比对,才得以复原。

  新郑铜器出土后,立即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经上下共同努力,运抵开封,也就是当时的河南省会。这批文物也就成-为1927年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成立后的第一批重要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危急时刻,为了保护馆藏文物,河南博物馆将包括新郑彝器在内的重要文物分装为68箱,辗转郑州、宝鸡、南阳、武汉、重庆,存放于当时位于重庆的中央大学校舍。直至1949年11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重庆前夕,国民党政府下令将这批文物运存台湾,分两批运送机场。所幸由于运输工具和时间有限,解放军占领了重庆机场,第二批、也就是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30箱文物没来得及运走。1950年河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会同文化部接收了这批文物,一部分调往北京,一部分运回河南。两件器形、纹饰完全相同的莲鹤方壶,一件保存在故宫博物院,一件收藏在河南博物馆,也就成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院之宝。

  因为李家楼大墓规模宏大,又随葬有九鼎八簋,表现出最高规格的礼仪规制,所以墓的主人也就是这件方壶的主人,被认为是郑国的一代国君。这件器物也就成为了解郑国历史及其文化的重要标本。

  郑国原为西部的诸侯国,西周末年及平王东迁后,郑武公在中原立国,称为新郑。郑庄公时一度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后又逐渐走向衰落。郑国长期处在晋、楚大国之间,朝晋暮楚,在夹缝中求生存。从莲鹤方壶的造型和纹饰来看,一方面是接受了传统的周文化的因素,器型与西周晚期方壶近似,莲瓣也是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立体环带纹饰演变而来;另一方面壶顶的立鹤又受到晋国青铜器鸟形顶饰的影响;同时龙形耳的装饰及怪兽形足又具有楚文化的因素,所以说表现出了多元文化融合的特征。春秋时期正处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意识形态的空前活跃,个性的张扬,再加上楚文化的浪漫,打破了旧有传统,开一代新风,因此郭沫若先生曾称莲鹤方壶为“时代精神之象征”。

  莲鹤方壶运用了分铸和焊接法进行铸造,工艺和技术更加精密。它的构图极为复杂,造计造型非常奇巧,铸造技艺卓越精湛,堪称春秋时期青铜艺术的典范之作,因此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


编辑:田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