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第二集 镇墓兽
时间:2019-12-1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讲述人:张建民(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主任)
中国古代镇墓观念的产生,与古人的鬼神信仰息息相关。古人除了希望死者在阴间享有与人世一样的生活之外,还深信死后地下的亡灵会受到各种邪恶因素的侵害,因此所设置镇压邪祟的随葬品,镇墓兽就是这种思想的产物。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镇墓兽最早出现于东周时期的楚墓当中,多为木质漆器,由鹿角、身、座三部分组成,随葬于贵族的墓葬中,一般放置于椁室的头箱的正中。
到了两汉时期,镇墓兽出土较少,有类人形、兽形等形态。如长沙马王堆汉墓、淮阳平粮台汉墓中的镇墓俑,头插鹿角,双臂张开,呈跽坐状,以木块草绳捆扎,外敷泥土做成,安置于墓道的两侧。还有的呈低头角抵、长尾上扬、四足奔走的兽形,这种形态的镇墓兽为晋代所承袭,成为当时的主流。
到了北朝时期,蹲踞式的镇墓兽较为流行,墓葬中一般人面、兽面镇墓兽成对的配置,并与镇墓俑配套使用。
唐代继承北朝镇墓的习俗,一般人面、兽面镇墓兽成对的出现,并与镇墓俑(武士俑、天王俑)形成固定的镇墓组合。唐代崇尚厚葬的社会风气使得镇墓兽的发展走向顶峰,安史之乱以后,国力急转直下,镇墓兽逐渐的衰亡。
唐代的镇墓兽一般放置在墓门的两侧,起到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的作用。其材质以陶质居多,又有彩绘陶、黄釉、三彩等之分,不同时期、不同等级的墓葬中随葬镇墓兽的尺寸、材质有所区别,体现了当时丧葬制度的逐渐完善和规范化。
这件镇墓兽为河南博物院征集而来,它的高度达到了95.8厘米,是盛唐时期的镇墓兽的代表作品。它以白陶制成,主体部位为模制,耳、角等附件为手制。整体为人面兽身形象,面部为胡人,浓眉大眼、宽鼻、阔口露齿、双耳肥大外张。头顶有螺旋状独角,背部塑有冲天戟和长短不齐的刀齿,肩部有向外张开的火焰状双翼,偶蹄形前肢直立,后腿蹲坐于不规则高台座之上,长尾由后至前紧贴于台座。通身饰有红、黑色彩,尤以面部及胸腹部描绘最为细致,周身装饰复杂,整体形象威武而凶猛。这件镇墓兽体量较大,保存完好,制作精细,既反映了唐代丧葬文化,也从侧面体现了盛唐时期国家强盛、文化繁荣。
总之,唐代镇墓兽既是中国古代镇墓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唐代丧葬文化的载体,其神秘的造型和意味,独特的审美和文化内涵,反映了古人的生死观念,是研究古代镇墓文化、鬼神观念的珍贵实物材料。
编辑:田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