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藏珍.讲述》第一集 贾湖骨笛

时间:2019-12-19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讲述人:马萧林(河南博物院院长)

  一、基本信息

  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多年,1987年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骨笛长23.6厘米,用仙鹤的尺骨制成,上有七个音孔,经专家认定,这是一种运用特殊方式吹奏的管乐器。骨笛音孔的位置计算得十分精确,首先找出宫音,宫音就是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一个音,相当于现代音乐的哆(Do),根据宫音再推算出其他音孔的位置。由于骨管粗细不一,容易产生音差,所以又在七孔旁开有小孔加以校正,这种制作方法跟今天的民族管乐器十分相似。

  二、发掘情况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中部的舞阳县,面积5万多平方米,是一处重要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年代距今9000年—7500年左右。从1983年至2013年这30年期间,共进行了八次发掘,揭露遗址面积3000多平方米,出土文物数千件,其中出土骨笛40余支。

  这支骨笛出土时,器形完整,整体呈褐色,通体光滑晶莹,骨笛在出土前就已经断为三截,在每一个断裂处有多个缀合孔,说明在它折损后曾经被精心修复过,可见其主人十分珍爱。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另外一支骨笛,保存也很完整。

  三、骨笛制作

  这支骨笛是用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的。贾湖遗址动物资源非常丰富,我们还发现了天鹅、环颈雉、丹顶鹤等多种飞禽的骨骼。丹顶鹤的骨骼特点是外坚内空,制作时,先截去两端的骨关节、然后设计孔位、钻音孔,最后调音成器。从音孔旁边深浅不同的刻痕可以看出,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修正。特别是钻孔和校音的小孔是比较困难的工作,鹤骨骨质坚硬且脆,钻孔和磨锉都不太容易。我们通过显微镜观察音孔发现,音孔里面有钻头转动的螺旋痕迹,在遗址中也发现一些用水晶、燧(sui)石等较坚硬的材料制成的手钻和锥钻,我们就尝试用类似工具和方法复制骨笛,结果发现复制难度很大。由此可见,这只贾湖骨笛在材料选择、工艺制作上都是经过了制作者长期的探索、计算、寻找规律、积累经验。

  四、音乐价值

  贾湖遗址中出土的这40多支骨笛,形制上从简到繁、一脉相承,与其遗址的早晚分期和发展顺序都是相吻合的。距今9000年前,骨笛的制作就已经开始,经过1000多年的延续发展,从早期的二孔、五孔、六孔骨笛,发展为中期的七孔骨笛,最后演变为晚期的七孔和八孔骨笛。音阶由四声到五声、六声,直至七声以及变化音等多种类型。

  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端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有密切关系。距今八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用骨笛吹出了近七声的下徵(zhi)调乐音,科学地诠释了中国远古时期音乐之初的活态面貌。

  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为我们认识和研究中国音乐文明的发展进程及早期形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将中国音乐文明起源的时间提前到了距今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贾湖骨笛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至今尚可演奏的管乐器,对于世界音乐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让我们见证了史前先民对音乐的感知水平和创造能力,从二孔到七孔八孔,从无意到有意,贾湖人的不断探索的精神和智慧值得今天的每一个人学习。


编辑:田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