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泽三千里 惠及亿万人——写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5周年之际

时间:2019-12-12  来源:河南日报

  到今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正好5周年。

  5年来,260亿立方米的清水,沿着总干渠向北方蜿蜒前行,滋润着京津冀豫四省市亿万群众。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共和国铸造的国之重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被誉为“人间天河”。

  宏伟的世纪工程,缓解了华北地区极度缺水之痛,极大地改善了受水区生态环境,给沿线城市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

  南水,让1亿人受益

  我国水资源分布规律是“北少南多”,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京津冀地区人水矛盾更加突出,华北大地饱受缺水之苦。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10月底,毛泽东在河南视察黄河时说。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波折,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开工建设,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一渠清水从此开始滋润北中国,共和国60余年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1432公里,这条人工建造的水脉,长度超过了淮河;引水260亿立方米,约为黄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的一半。

  5年来,南水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热烈追捧。本来规划作为“补充”水源的南水,现在已经成为众多城市的“主力”水源。

  在北京,城区居民生活用水的73%来自丹江口水库,人均水资源量从100立方米增至150立方米。在天津,14个区的居民用水全部来自丹江口水库,南水已成为城市供水的“生命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白洋淀生态补水2.22亿立方米,为雄安新区注入了发展活力。在河北,80个市县区用上南水,400万人告别高氟水、苦碱水。在河南,11个省辖市市区和40个县(市)城区全部通水,郑州中心城区自来水八成以上为南水,鹤壁、许昌、漯河、周口主城区用水全部为南水。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成为24座大中城市的主力水源,直接受益人口5859万人,受益人数达到了1亿人。

  补水,让河湖充满生机

  丰盈的丹江口水库,为实施生态补水提供了充足水源。生态补水为北方河湖注入了勃勃生机,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

  北京将南水反向输送到密云水库,目前密云水库蓄水量已超过26亿立方米。重要水源地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生态补水后,北京市应急水源地地下水位最大升幅达18.2米。

  5年来,河南省通过总干渠向受水地区河湖水系累计生态补水16.29亿立方米。全省累计压采地下水5.04亿立方米,通过压采地下水,总干渠沿线地下水位平均提升1.1米。

  悠悠碧水南方来,岸绿景美好生态。

  总干渠两侧耸立起绿色屏障。郑州市境内干渠长达129公里,渠道水面面积达1.5万亩,相当于增加了百亩水面的湖泊150个。郑州在市区段高标准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生态文化公园,总面积近25平方公里,相当于82个郑州人民公园。

  曾以缺水闻名的许昌市,抓住南水北调的历史机遇,在中心城区打造了“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建成了“北方水城”,河道生态功能得到恢复,浅层地下水位回升3.1米,良好生态成为新优势,城市品位得到极大提升。

  护水,让清流永续北送

  为了保障“一渠清水永续北送”,丹江口库区和总干渠沿线人民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南水水质优良。

  丹江口库区周边,绿水青山相映生辉。巡逻队员随时清理打捞水面杂物,监控探头守护着水库,水质变化尽在掌握。

  在总干渠两侧,百米宽的绿化带不仅隔离了污染风险,也构筑起千里绿色屏障。山坡上,猕猴桃、茶叶、金银花种植基地遍布;严控化肥农药,农业面源污染越来越小。5年来,各级南水北调管理部门受理新建、扩建项目1100多个,其中因存在污染风险否决了700多个。

  严管细查,南水水质持续向好。5年来,丹江口水库以及入渠水质,始终稳定达到或者优于地表水Ⅱ类标准,其中流入干渠的Ⅰ类水水质比重,从5年前的21.6%提升至82.2%。

  流水汤汤,折射出共产党的为民初心。通水5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把甘甜和幸福送进了千家万户,这条“人工天河”也成为连接亿万群众的民心河、幸福河。 (记者方化祎高长岭)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