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询问:实打实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时间:2019-08-16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引古用今,回应了公众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的期待,表达了把深化行政审批改革扎实推向纵深的决心,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与其他地区一样,河南省这些年在政府简政放权方面一直在不断努力和探索中。那么,简政放权给百姓带来了哪些便利?还存在哪些问题?2015年9月25日下午,河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结合审议《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询问。委员们围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个焦点问题现场提问,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克及其他8个部门的负责同志到场作答。

  简政放权——

  注重在“含金量”上做文章

  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被李克强总理称为“本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早在1999年,河南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审批制度改革。2001年,省政府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此后,全省开始大规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然而,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如何进一步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如何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推进法治政府、服务政府建设?

  面对一系列问号,河南省人大常委会成立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专题调研领导小组,先后开展专题调研和座谈,汇总意见,进行充分论证,听取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并召开专题询问会,指导和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2015年7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经过9次持续精简,截至2015年7月,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1999年的2706项减少为345项,精简78.43%。

  政府施政的要义在于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8月11日,在焦作市行政服务中心,一家婚庆公司的邹先生正为成立焦作婚庆协会忙活着。调研组了解到,以往成立一个协会,办齐所有手续按规定最长需要90天。如今,规定的最长时间缩短到35天。如果各环节顺利,10多天就能完成。

  “近年,通过改革,行政审批事项、评比达标表彰事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事项等大幅减少,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取得明显突破,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扩大了就业,推动了政府管理创新。”李克在专项工作报告中表示。

  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河南省政府着力在“减”字上下功夫:凡是取消和下放后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审批事项,能减尽减、能放就放。

  调研组也发现,虽然权力清单上减少的项目不断增加,但是一些地方仍存在“放小不放大”、“明放暗不放”等现象。在审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时,张军邦委员指出,行政审批改革如果仅仅数量减少了,把那些“不打粮食的”减少了,作为企业肯定会觉得不过瘾,更要注重提高效率,缩短办理时间。

  “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不简单看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数量,重点要看质量和实效。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再砍掉一批审批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中介事项、再砍掉一批审批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再砍掉一批企业登记注册和办事的关卡、再砍掉一批不合法不合理不合规的收费项目,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专题询问会上,李克针对田土城委员的首先发问与追问当场做出承诺。

  放管结合——

  放下去的权力不应“一放了之”

  简政放权是“一场自我革命”,其根本是政府职能转变。“放”不是一放了之,而是放活、放好、放到位;“管”不是无所不包,而是管权、管责、管制度。“放”和“管”就像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

  近年,对于确实需要保留和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河南省政府新组建部门和郑州、鹤壁、漯河以及10个省直管县(市)开展“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推动行政审批规范化;选择3个~5个直管县(市)开展“职责履行效能评估”试点。

  鹤壁市编制完成了包括基础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流程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等内容在内的行政审批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改革,鹤壁市行政审批工作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第三方评价结果显示,群众满意率为93.6%。

  对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项目,省政府要求有关部门研究提出加强后续监管的具体措施。例如,省发改委对取消审批改为备案的项目,在备案网上加强在线监督,发现应备不备、违规备案的问题,及时处理;对下放审批项目,采取现场抽查方式,加强对项目的监督……

  简政放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该做的衔接工作绝不能拖延懈怠。调研组发现,一些部门和人员长期习惯于用审批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造成在监管方面经验不足、能力不足、办法不多,导致“不会管、不想管”、“会批不会管”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例如,一些行政审批事项取消之后,有的事就没人管了,监管空白、服务缺位,自然引来怨声载道。甚至,在一些地方,建筑企业承包工程的备案权限从市一级下放到县一级后,结果造成本来企业只要到市里备案,就能在全市所有县区接活,现在却要一个县一个县地去登记备案。群众戏称:一个“大婆婆”放手,十个“小婆婆”伸手。权力是下放了,却让企业办事更不方便了。“对于下放的权力,不是弱化管理,而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特别是环境问题、食品问题等,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非常重要!”审议时,戚建庄委员直指监管的重要性。

  无独有偶。“环保部门在推行简政放权时,在事中、事后监管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专题询问会上,白红战委员抓住环保问题,开门见山就问。“今年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新法新规新标贯彻执行年’和环境保护大检查等活动,以未批先建、偷排漏排、超标排污、数据造假等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深入开展专项检查和重点督察,每月每季都要集中发现一批、查处一批、整改一批、移交司法追究一批。”省环保厅厅长张庆义给出解释。

  2014年以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实施“先照后证”,实现了宽进,更需要“严管”配套。那么,工商部门在“严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闵虹委员将问题抛给了省工商局局长周春艳。她介绍:“为更好地管理、服务市场主体,目前已经建立了企业公示信息的制度。有9万多家公司因没有按期公示年报,被纳入了异常名录。如果企业在3年内不改变自身不足,将被纳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终身不可移除。”

  “在大量减少审批后,政府工作要更多地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切实把市场管住、管好。这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重大转变,难度更大、要求更高。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积极适应这一转变,切实履行好管理职责。要明确‘放’与‘管’的边界,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实现责任和权力同步下放、放活和监管同步到位。”审议时,戚建庄、程维明等多名委员给出建议。

  优化服务——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确保简政放权的质量,最关键的是要看能不能真正从重管理、轻服务回归到服务本位上。这种转变和回归,应当贯穿在简政放权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简政放权的阶段性成效和最终效果上。目前,河南省政府正在全方位推行“三集中、三直接”改革,即各部门行政审批职能向一个科室集中、行政审批项目向行政服务中心集中、行政审批权力向服务窗口集中,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在中心窗口一次性直接受理、一站式直接办理、一个口直接缴费。

  另外,建立健全行政审批权集中办理的政府行政服务中心或部门行政服务大厅,实行一次性告知、“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服务,公开审批依据、申请条件、审批程序、办结时限、收费标准,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服务承诺和责任追究等制度。

  观念的更新、制度的构架,包括那一张张权力清单、责任清单,都离不开政府的服务定位。而政府的服务质量有没有提高,离不开社会的评价。简化了审批程序,减少了审批环节,更需要增强的是服务的功能。针对目前简政放权仍遭遇着“最后一公里”现象,委员们共同发声。

  最近,社会上出现证明难、证明繁的问题,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王新民委员问道:“公安机关作为为群众出具身份证明、户籍证明的单位,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证明‘我是我’、‘我妈是我妈’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公安厅党委的高度关注。省厅正在就需要公安机关开具证明的16类事项一一研究甄别,将出台具体措施,明确范围,规范办理。”省公安厅副厅长吕宏跃表示,“老百姓要清楚,居民身份证、户口本是法律规定的能够证明公民身份的权威性证件,出示了身份证、户口本,各个单位、行业、部门在办理业务时就不能拒绝;哪些证明公安机关能办,哪些不能办,老百姓也要清楚,避免跑冤枉路。”

  面对今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新情况,孙刚委员询问:“地税局怎么持续优化纳税服务?”省地税局局长智勐回答:“坚持‘三个服务’,即领导机关服务基层、税务人服务纳税人、税收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下一步,将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活动’,要求纳税人到办税服务厅办理事宜,原则上要一次办结,资料不齐全或者有错误的顶多一次补正,第三次地税机关要上门送达,决不让纳税人多跑趟;开展税务人走进纳税人大走访活动,进一步了解企业需求,解决涉税问题。”

  “人社部门的工作与老百姓的利益密切相关。省人社厅在社会保障方面是如何通过简政放权加大服务力度、方便群众办事的?”张晓林委员提问。

  “加快推进社会保险‘五险合一’,省编委已经批准成立河南省社会保障局,争取年内挂牌运行,实现‘五险合一’,达到一个机构服务、一个窗口办理、一个系统共享、一次基本办结,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推广省厅和郑州、洛阳的做法,整合市、县社保经办机构,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更加便民、利民、惠民。”省人社厅厅长杨盛道回答。

  打通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考验着各级政府部门深化改革的决心。李清树、郭新和委员共同建议,政府应当尽快打造完备的健全的服务体系,建立便民服务平台,实现“一站式”优质服务;在做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时,从上到下都要树立服务意识、作为意识,以主动服务、积极服务促进工作开展。

  一问一答间,委员们对河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绩与问题进行了现场“把脉开方”,政府交出了一份最新答卷。未来,河南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将按照这份承诺,以更加坚定的决心,言出必行,切实让民众享受到改革的优惠,让百姓实现简单办事,让中央的好政策实打实落地。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