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新风扑面来 ——沈丘县人大常委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观察

时间:2019-08-16  来源:河南省人大融媒体中心

  如今。走进豫东历史名城沈丘县的广大农村,一条条乡间道路宽阔平坦,一座座新村幽静、优美,一幢幢小洋楼错落有致,健康向上的文明标语随处可见,绿色环抱的庄前屋后干净整洁。广袤的乡间大地在“加快建设美丽乡村”的劲风吹拂下,舒展出一幅幅秀美、怡人的新农村画卷。

  2013年该县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称号;2014年被河南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先进县”。其中,刘庄店镇尹营村和北杨集北杨集村被确定为“河南省2014年第二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是什么原因让三年前还处在脏、乱、差状态的沈丘,蜕变得如此魅力凸显?

  和着拂面的轻风,记者开始探寻其不平凡的发展足迹。

  动力——民心所向政所行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美丽乡村,是“三农”中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向往与憧憬,也是中国农民最为朴素、最为直观的中国梦。

  近年来,从“美丽中国”到“山水乡愁”,这些清新诗意的文字被写入中央文件,触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对未来中国的美好期许,“美丽乡村”建设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

  然而,一个需要直面的现实是,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同时,乡村城市化的冲击对农村人居环境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农村社会管理和公益事业缺位,一些乡村由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长期存在欠账,“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雨天‘水泥路’、环境脏乱差”的情况还比较普遍。

  2013年6月下旬,沈丘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三个暗访组,兵分三路,对6个乡镇30个村庄进行明查暗访,实地了解乡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坑塘净化、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进展情况。

  一路走、一路看,大家既看到了整饬一新、清洁有序的村庄,也看到了不少村庄存在着道路失修、排水不畅、垃圾处理粗放、卫生无人监管等问题,极个别村庄仍然是垃圾围村庄、臭水满池塘、屋里院子脏乱差。

  常委会根据三个暗访组的汇总情况,责成农工委形成了关于认真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的情况报告,客观分析了乡村建设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工作建议。“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冷落农村。解决农村人‘穿着新皮鞋,踩着泥泞路;住着新楼房,闻着臭水沟’等问题势在必行。”这是人大工作者源于群众心声发出的最强音!

  这一报告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时出台了《关于开展“美丽沈丘•清洁家园”乡村治理专项行动的工作意见》,10月29日召开全县“美丽沈丘•清洁家园”乡村治理专项行动动员大会,初选30多个行政村作为试点,明确了村容村貌整治的“六大工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建设美丽乡村不但基于现实需求的考量,而且成为沈丘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被寄予厚望、被赋以重责。在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试点面太小,活动有一阵风现象,应增加试点村”的意见。县政府在2013年33个试点村的基础上,2014年初又选拔67个行政村作为试点,2015年更是扩大到189个行政村,全面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高潮。

  2013年以来, 县人大先后组织省、市、县人大代表进行专题调研、视察、检查,听取和审议县政府相关工作情况报告12次。2014年,建议县政府围绕“有人干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工作目标,研究出台了村级“五个一”工作机制。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深入分包乡镇、村组进行现场指导、督促检查、听取专项汇报40余次,提出有关意见和建议64条。

  正是在一次次调研中,沈丘县人大常委会通过综合运用调研、视察、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依法作出决议、督促代表建议落实等方式,打出了一套持续有力的“组合拳”,助推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进程。

  沈丘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段传文说:“有为才能有位,人大工作就是要在监督中明确发出自己的声音,助推政府依法行政。”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三年被作为县政府核心工作来落实,年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另一个角度印证着沈丘县人大转变工作方式取得的效果。

  魄力——为民担当解难题

  实现农村美,既要尊重自然规律,也要尊重经济规律。

  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就要“一碗水端平”。长期以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投入比例过低,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城际之间不均衡,在现实中造成另一深层次难题——资金难。

  一些乡镇干部对改变乡村面貌无一例外地赞同,但讨论到具体方案,又为资金的问题担心。卞路口乡乡长王琪坦言:“俺这儿树好栽,路好修,淤好清,污好处,一提资金就发愁。”

  为破解这一难题,沈丘县人大常委会认真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生态文明县建设情况的报告》,建议县政府采取“政府拿一点、企业帮一点、单位出一点、外出能人捐一点、群众集一点”的方式,解决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

  县委、县政府果断决策:突破城乡之间的反差,探索区域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在流动、共享中产生增量。2013年,全县33个优秀企业与33个试点村结对帮扶;33个县直部门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帮助试点村健全基础设施;县财政拿出198万元,以奖代补给每个试点村拨付6万元;各乡镇也紧缩开支,给予试点村资金或物资帮扶。

  同时,县财政每年拿出500多万元,用于村环卫保洁人员补助,试点村基本实现了村村都有保洁员的目标。他们从农民最期盼、最容易见效的地方做起,清垃圾、理柴堆、平粪堆,美庭院、净道路、栽绿树,为实现美丽乡村的目标打基础、建平台,这一系列的整治活动,让一大批原本“灰头土脸”的村庄变得一天一个样,一天比一天美。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提升生活质量的惠民之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采访中,不管是乡镇干部还是乡村村民,大家对农村环境整治异口同声。一位镇干部说:“通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大家都很自觉地讲卫生,爱护环境了。”

  从脏、乱、差变成绿、净、美,这是沈丘农村美丽变奏曲中的第一乐章。沈丘县委书记皇甫立新动情地说:“这是一堂民生大课!不懂民生,何以为官?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关乎民生,只要有了干事创业的人,就有干事创业的钱!”

  三年来,财政“吃紧”的国家级贫困县沈丘,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其中,县财政投入以奖代补资金710余万元,一事一议奖补资金700余万元,县直单位项目资金6000余万元,帮扶单位投入资金330余万元,金丝猴、华雪啤酒等96家企业投入资金443万元。有效资金的及时投入,推动了试点村的华丽转身,这些行政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真正体现了国务院《意见》中所提出的“普惠性”和“公益性”。

  这种非凡的魄力来源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承载着全县上下的不懈努力,凝聚着县人大常委会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坚定和执著。

  和力——潮平方能两岸阔

  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马建军深有感触地说:“美丽乡村,不仅要依靠保护,更需依托发展,这样的美丽方能根深叶茂、恒久永续,这样的发展才是最根本、最美丽的发展。环境整治,让村庄靓起来,绿色长廊让村庄秀起来,只有支柱产业才能让村民富起来”

  近年来,沈丘县以生态立县为统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原则,在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4.6亿元,同比增长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10.19亿元,增长28.8%,总量和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222元,增长11.6%,增速居全市第一位。让老百姓共享“生态红利”,看到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另一片“碧水蓝天”。

  享有“全国文明村”美誉的老城镇西关村,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现已发展成为融有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特色民居体验、农家乐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实现了“乡村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不只是老城镇西关村,连续三年的“美丽乡村”创建,让沈丘乡村焕然一新。无论是冯营乡李寨村、刘庄店镇尹营村,还是卞路口乡大郭庄村、北杨集乡北杨集村……一个个精品村居、一处处乡村美景,给农民生活带来了新变化。

  农村之美,不仅仅是人居环境的改善,还应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县人大财工委主任阮秀珍认为,“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需求量很大,单纯依靠政府资金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而且也不可持续。必须创新资金投入方式,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办法,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投入机制,解决投入需求与可能的矛盾,使农村有限的资源得到整合与优化。”

  面对资源环境的约束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他们建议:“实现美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要坚持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地和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事非农产业,今后应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

  魅力——景观文化两相宜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割舍的生命关联、不能舍弃的精神家园。

  沈丘县人大助推美丽乡村建设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农村环境整治上,而是将“播洒文明之光”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点之一,每年定期不定期听取专题汇报、组织代表视察,掌握活动工作动态,帮助找出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建议。

  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沈丘是中华蒙学经典《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的故里,“槐”文化重要发祥地。槐树,在每一位华夏儿女心中是“根”的象征。“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

  基于此,周口市三届人大代表、沈丘县人大常委会委员、翰高兄弟(北京)投资集团董事长房墉,利用沈丘槐店镇修建南洛高速公路时遗留的近300多亩的废旧坑塘、林带,建成我省第一个集生态旅游、园林文化、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生态槐树园林——中华槐园,如今的槐园拥有世界珍稀品种国槐、刺槐等65种;“亲近文明源头、传承优秀文化、感知魅力沈丘、打造文化名县”,给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情。

  如果说经济发展是做“增量”文章,那么,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提质”的点睛之笔。正是因为有了一批试点村的示范带动,沈丘县乡村两级才得以新建、改建群众文化活动室300多个,配备“农家书屋”及群众自建书屋80多个,建设室外休闲娱乐场所60多处。

  该县还通过清洁家园活动进学校、进家庭,在农户中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等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态意识、文明习惯。“舞动新沈丘”“欢乐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唱响沈丘大地,无数“泥腿子”成为美丽乡村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传递着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梦想必将超越现实,但是实现梦想的路径必须依托现实。“街道干净,道路通畅,环境幽雅,秩序井然。如今,村里建了垃圾池,还配了保洁员,农村垃圾有人管、有人运,我们农民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了保洁服务。走在村里心情都不一样了,幸福的滋味儿更足了。”卞路口乡大郭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郭宏亮向记者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而常年在郑州经商的纸店镇卢寨村卢文杰回乡后,兴奋地说:“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村的优美环境达到了城里的水平!”

  “形象也是生产力”。三年,对于沈丘这个豫东历史名城来说,不过是一瞬。但就是这一瞬间,一个个形象美内涵更美、活力足潜力更足的“美丽乡村”在历史长空中凸显峥嵘,让每一个归乡客都有不复旧识的惊叹……

  沈丘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沈丘县的蜕变永无止境!

编辑:席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