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垃圾去哪儿了?来跟着代表们一起看看垃圾分类管理的全过程
时间:2018-12-07 来源:河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今年以来,上海平均日产垃圾2.4万吨,每人每天产生2斤多重的生活垃圾,并且这个数字正在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如此惊人的垃圾量如何分类减量是所有代表都在关注的问题,为此,昨日(6日)下午,多名市人大代表集中视察“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活动视察点,市人代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魏东参加视察。
第一站,代表们来到了位于浦东的栖山小区,据介绍,栖山小区共有1256户家庭、3300多人,于今年8月6日正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效果,小区共招募了70余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平均年龄达到68到70岁,均无偿为小区服务。记者从一名在现场工作的志愿者口中了解到,在报名成为志愿者后,市政公司对志愿者们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居民的垃圾投放。小区规定垃圾不仅要分类,还要做到定时定点投放,每天早上7点到9点和晚上5点到7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时间,作为志愿者,他们每天都会在垃圾箱房门口轮班站岗,保证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都有志愿者为住户投放垃圾做引导。
除了严格的分类体系和志愿者的引导,科技的支撑也是栖山小区垃圾分类重要的一环。据了解,小区的垃圾箱房在升级成为四分类的基础上,还新添置了智能化的箱房,设置“两网融合”、大件垃圾暂存区和一系列人性化的智能设施等便民措施,显著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
视察的第二站是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这是一家隶属于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的公立综合性医院,现有床位800余张。不同于小区住户,医院的生活垃圾除了常见的垃圾种类外还包括医废垃圾,这些垃圾的处理并不简单,另外,如何引导医院患者们规范垃圾分类也是一大难点。
据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内一方面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工作小组,通过院周会议及医院协同办公等方式加强院内培训,提升广大职工和患者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医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渠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向患者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公利医院对于医废垃圾的处理也十分谨慎,一般不与生活垃圾放置在同一个垃圾箱房内,而是专门设有医疗废弃物的垃圾箱。其中一次性玻璃瓶、一次性输液袋属于医疗可回收物,剩余的医疗废料则不可回收,由具有处理医疗废料资质的上海固废中心处理。
为了加强对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监督,代表们的第三站来到了唐镇垃圾中转站。上个月市政府推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中明确:“垃圾运输车辆、船舶要配置在线监测系统,实行密闭运输,并清晰标示所运输的生活垃圾类别标识。”在唐镇中转站,记者发现它不仅仅做到了密闭运输,为了除臭,站内还采用了植物液喷淋、离子除臭和植物液洗涤的除尘除臭工艺,代表们也纷纷反映:“这里比以前调研过的垃圾中转站好闻多了!”
最后一站,我们跟随代表们的脚步,来到了垃圾分类的后端——负责处置垃圾的黎明焚烧厂。记者从负责人处了解到,焚烧场的工艺流程主要为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烟气净化三个方面。2017年,黎明焚烧厂处置生活垃圾82.96万吨,发电量3.0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2.5亿千瓦时,各焚烧炉运行时间超过8000小时。
黎明焚烧厂的资源三废的处理做得非常到位。视察当中,负责人骄傲地介绍:“我们是上海唯一一家看不到排烟的垃圾处理厂。”据了解,黎明焚烧厂通过控制焚烧温度和时间来控制燃烧气体,避免对空气进行二次污染。此外,炉渣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部分烧制成炉砖,用于工地施工;飞灰在场内稳定化处理达标后移至老港危废填埋场处理;渗沥液于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纳管排放。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承担垃圾焚烧的工作,黎明焚烧厂还是有名的“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现场参观、知识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为来访者开展各项科普教育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后端处置流程。2017年,黎明科普教育展示厅共接待60余批参观队伍,2000余人次。
参观结束后,苏梅代表十分感慨:“非常感谢人大组织的这次垃圾分类全程视察,我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后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分类收集和投放,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多了解多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第一站,代表们来到了位于浦东的栖山小区,据介绍,栖山小区共有1256户家庭、3300多人,于今年8月6日正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为了提高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效果,小区共招募了70余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平均年龄达到68到70岁,均无偿为小区服务。记者从一名在现场工作的志愿者口中了解到,在报名成为志愿者后,市政公司对志愿者们进行了系统专业的培训,其中最重要的任务在于引导居民的垃圾投放。小区规定垃圾不仅要分类,还要做到定时定点投放,每天早上7点到9点和晚上5点到7点是居民投放垃圾的时间,作为志愿者,他们每天都会在垃圾箱房门口轮班站岗,保证从早上7点到晚上9点都有志愿者为住户投放垃圾做引导。
除了严格的分类体系和志愿者的引导,科技的支撑也是栖山小区垃圾分类重要的一环。据了解,小区的垃圾箱房在升级成为四分类的基础上,还新添置了智能化的箱房,设置“两网融合”、大件垃圾暂存区和一系列人性化的智能设施等便民措施,显著提升了垃圾分类的实施效果。
视察的第二站是浦东新区公利医院,这是一家隶属于浦东新区卫生计生委的公立综合性医院,现有床位800余张。不同于小区住户,医院的生活垃圾除了常见的垃圾种类外还包括医废垃圾,这些垃圾的处理并不简单,另外,如何引导医院患者们规范垃圾分类也是一大难点。
据医院负责人介绍,医院内一方面成立了生活垃圾分类推进工作的工作小组,通过院周会议及医院协同办公等方式加强院内培训,提升广大职工和患者的垃圾分类和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另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医院宣传栏、电子显示屏、微信公众号、微信工作群等渠道,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向患者发放生活垃圾分类指导手册,普及生活垃圾分类相关知识。
公利医院对于医废垃圾的处理也十分谨慎,一般不与生活垃圾放置在同一个垃圾箱房内,而是专门设有医疗废弃物的垃圾箱。其中一次性玻璃瓶、一次性输液袋属于医疗可回收物,剩余的医疗废料则不可回收,由具有处理医疗废料资质的上海固废中心处理。
为了加强对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监督,代表们的第三站来到了唐镇垃圾中转站。上个月市政府推出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中明确:“垃圾运输车辆、船舶要配置在线监测系统,实行密闭运输,并清晰标示所运输的生活垃圾类别标识。”在唐镇中转站,记者发现它不仅仅做到了密闭运输,为了除臭,站内还采用了植物液喷淋、离子除臭和植物液洗涤的除尘除臭工艺,代表们也纷纷反映:“这里比以前调研过的垃圾中转站好闻多了!”
最后一站,我们跟随代表们的脚步,来到了垃圾分类的后端——负责处置垃圾的黎明焚烧厂。记者从负责人处了解到,焚烧场的工艺流程主要为垃圾焚烧、余热发电、烟气净化三个方面。2017年,黎明焚烧厂处置生活垃圾82.96万吨,发电量3.04亿千瓦时,上网电量2.5亿千瓦时,各焚烧炉运行时间超过8000小时。
黎明焚烧厂的资源三废的处理做得非常到位。视察当中,负责人骄傲地介绍:“我们是上海唯一一家看不到排烟的垃圾处理厂。”据了解,黎明焚烧厂通过控制焚烧温度和时间来控制燃烧气体,避免对空气进行二次污染。此外,炉渣全部进行资源化利用,部分烧制成炉砖,用于工地施工;飞灰在场内稳定化处理达标后移至老港危废填埋场处理;渗沥液于场内污水处理站处理达标纳管排放。
记者还注意到,除了承担垃圾焚烧的工作,黎明焚烧厂还是有名的“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通过现场参观、知识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为来访者开展各项科普教育宣传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垃圾后端处置流程。2017年,黎明科普教育展示厅共接待60余批参观队伍,2000余人次。
参观结束后,苏梅代表十分感慨:“非常感谢人大组织的这次垃圾分类全程视察,我深刻体会到垃圾分类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了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后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去分类收集和投放,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多了解多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
编辑:河南人大网编辑部